搜索:  
“中美混血”大学诞生记
2011-02-25  来源:南方周末
大约一百年前,美国人在北京创办了燕京大学,成为民国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典范;而今,美国人又来了。
 
在外企扎堆的上海陆家嘴,两年后,一所中美合办大学将在这儿诞生,中国大学将迎来新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美混血儿。
 
这所纽约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合办的大学取名上海纽约大学,将完全照搬美国最大私立大学纽约大学的办学模式和评价体系。
 
现在,华东师大校长俞立中期盼着这所新的学校能为中国现代大学摸索出一条改革路径。例如如何去行政化,如何教学科研两不误,如何筹集社会资金,如何教授治校,如何学术自治……
 
两个校长的国际化野心
 
这并非华东师大和纽约大学的第一次联姻,早在2006年,纽大上海中心就已经联姻华东师大,这是一个类似于教学点一样的机构。
 
每年,纽大组织本部的学生到上海中心游学,华东师大的教授给他们上课。只要洋学生感兴趣,几乎什么课都开,甚至还有太极、书法,华东师大的学生也可以到上海中心上课,学分互换。
 
几年合作下来,纽大的学生有点“爱”上了华东师大。“他们第一批来中国的学生只有18个,去年直线上升到一两百人,这让他们很不可思议。”俞立中说。纽约大学校长约翰·赛克斯顿(John Sexton)现在已经跟俞立中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几乎每年他们都要见上一次面。看着势头喜人,赛克斯顿就跟俞立中商量干脆在上海办个分校。这个提议得到了俞的热烈回应,因为这两个校长都有一样的改革共识:国际化。62岁的俞立中,科学家出身,下过乡,留过洋,属于典型的理想主义一代,2006年开始掌舵华东师大的时候,担子不轻。“华东师大不能跟排在我们前面的学校屁股后面走,要走自己的路。”他说。“拼SCI论文我们拼不过复旦交大清华,人家SCI论文多,说明学校里从事高水平科研的人多了,而培养创新人才,除了学科交叉,很重要的一条路就是国际化。”俞立中要求下属们做什么事都得从国际高等教育的平台上考虑问题,现在见到国外大学校长,俞立中给他们介绍自己学校的时候,从来不用华东师大多少SCI论文、有多少科研经费这些国内的话语体系,“而是告诉他们,我们的人才培养希望怎样去做”。
 
纽约大学校长赛克斯顿比俞立中略长几岁,爱尔兰移民,法学背景,在美国最高法院奋斗了好多年,跟俞立中一样,建立一个全球化的教学网络来抗衡常春藤名校,亦是赛克斯顿2001年担任纽约大学校长后力推的改革,此前纽约大学已经在全球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教学点。然而美国大学在中国建立分校并不容易,俞立中一头扎进了资料堆里,研究怎么在现有体制下,突破以往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
 
幸运的是,他们还没上报教育部,转机就在2009年提前出现了。当时,时任中国驻美大使到纽大访问,赛克斯顿向大使表达了跟华东师大合作办校的想法,驻美大使就给教育部发了传真。
 
教育部立即来函要求华东师大讲清来龙去脉。俞说,教育部的态度相当积极,态度也很明确,不是不能突破,关键是告诉他们华东师大的真正意图。“对中国来讲,多一所大学已经没什么意义,我们做的是一个事业,而不是一个事情,是如何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来推动我们自身大学的变革。”
 
一些大学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跑到教育部谈主要是为了争取一年多给多少招生指标,因为学生招得越多,成本就可以摊下去。但俞立中却问教育部长袁贵仁,能不能少招点学生。俞回忆,袁当时对他说:“就凭这一点,我就觉得你们真想做点事情。”即便获得教育部领导肯定,但毕竟是新生事物,在2010年7月华东师大正式递交申请报告之前,他跟教育部磨合了长达一年多的时间。“反反复复地讨论,主要是模式方面的问题。”俞说,申报之后,教育部特地派了个由一些大学校长组成的专家组到华东师大调研,听取华东师大管理层汇报。
 
但最终能获得准生证,其实靠的不仅只有华东师大自己。“上海的领导通过各种各样的机会去北京沟通。”俞立中说,“作为中国教育改革的特区,怎样开辟一个试点,尤其是高等教育新的办学模式,一直是上海感兴趣的事。”在上海市教委2011年工作重点中,积极筹设“上海纽约大学”亦被纳入其中。
 
而最终落户陆家嘴则是纽约大学的主意。设在曼哈顿岛上的纽约大学是美国典型的都市型大学,赛克斯顿希望把这种文化带到上海。浦东区政府听闻之后也非常积极,已经成为上海经济引擎的浦东,希望高等教育带来新的支撑,未来上海纽约大学的土地、校舍建筑将由浦东政府提供支持。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群英聚首承担项目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