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教师管理改革尘埃落定 校长杨卫首次直面质疑
2011-01-06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记者:有的人不想去“教学为主岗”,想去“教学科研并重岗”,怎么办?
杨卫:并不是所有的院系都有纯教学岗。教学岗位的数量是由本科生院根据需求设置的,作为研究型大学,我们也不希望有太多纯教学岗,研究和教学是要在一起的。在各类标准下,有针对不同类型岗位的遴选委员会,在尊重教师们自己的选择的基础上进行遴选。
现在又出现另一种观点,说有些人上课很好,学生很欢迎,但是学术可能一般。这样的教师适合纯教学岗。我们还是希望这些教师也做一些研究,这样可以去应聘教学科研岗。
记者:如何评价不同学科之间教师的工作业绩?
杨卫:以前薪酬统计很大一部分是研究业绩,多为定量指标。按这类定量公式计算以后,文科处于不利的地位。文科没有很多奖,专利也很少,发表SSCI论文也很难。这次我们降低了业绩岗酬在整个薪酬中的比重,加大了岗位薪酬的比重。前不久我和人文学院的教师座谈,教师们很拥护。现在的政策实行后,文科的教师岗位津贴上升的幅度远大于学校的平均水平。
对研究型大学来说,研究业绩考核是“双刃剑”,有好的一面,也有负面影响。为了研究业绩,有的教师可能把一篇论文拆成几篇,分开发表;有的教师不愿进行长线研究,喜欢搞“短平快”的项目。实际上,对于那些具有研究惯性的教授来说,业绩考核反而影响了其科研自主性。
支持年轻教师建立学术人脉
记者:一些人抱怨,浙大一方面压缩现有教师编制,一方面又在加大人才引进。会不会有“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的错觉?
杨卫:目前浙大有些高水平教师已基本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但低水平的教师与国外一流大学的起点水平却有很大差距。这从这几年的人才引进中看得很清楚。有的时候,同一个评审组,上午参加本校教师晋升教授的职称评审,下午参加引进人才晋升副教授的职称评审,感觉他们的差距并不大。
浙大是中组部海外人才的创新基地之一,包括“千人计划”人才,我们已经引进了29位。学校开辟了绿色通道,对于引进的海外人才讨论职称晋升3个月一次,而学校常规讨论职称是一年一次。前一段时间浙大实行“三三制”,每个单位进来的新教师,至少有1/3要从海外优秀的学校引进,1/3从国内“985”大学招聘,还有1/3从本校的博士中选聘。
记者:这会不会让本土的博士有受挫感?
杨卫:我们有各种各样的计划,使得本土的博士任教以后能有一定的机会出国进行交流。我们规定,要提升职称必须要有比较长时间的国外交流或者进修的经历,现在的要求是半年,今后可能要延长到一年。对于年轻的教师,他们刚开始工作时往往还没有科研绩效,学校针对他们制定了任教前3年的专门补贴,每年两到三万元,使他们一开始不至于生活水平很低。这个阶段后,科研工作步入正轨,就会好一点。另外,我们有“新星计划”、“紫金计划”、“后新星计划”等支持他们出国进修,支持他们建立自己的学术人脉。
记者:在职称、科研、住房等具体问题上,和引进人才相比,本土的年轻教师是否处于相对劣势?
杨卫:关于职称问题,我觉得中国的情况不是晋升职称太难了,而是实际上还不够难。国内一般来讲博士毕业3年以后,达到一定的业绩就可以申请副教授。国外来讲,这种情况刚刚能申请助理教授。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在国外做助理教授的,到国内应聘教授;在国外做博士后的,到国内应聘副教授。
在科研方面,我觉得本土培养的人才倒不一定呈劣势。国内培养的人一般都参加了某个团队,他有一个团队可以依靠,无论申请项目,写论文找合作者,在这些方面,他们比国外新进来的人有一定的优势。
记者:如何促进本土教师和引进人才之间的和谐共处?
杨卫:目前浙大的薪酬体系是两种。一种是现在的组合薪酬制,另一种是对一些引进人才采用年薪制,一人一议。从长远来讲,两套体制并存并不能持久。因此,大批引进国外人才也是不可能的,工资水平还没达到。只能少量引进,把整体教师队伍的水平带动起来。在实行一段双薪酬体制的经验后,再看看有没有办法在宽带薪酬制的框架下把两者结合起来。
我们希望加大力度,吸引年轻人到浙大来成就事业,提升整个教师队伍的水平,同时希望他们能够和现有教师队伍和谐发展。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相关新闻
- 浙江大学朱利平教授、阿尔伯塔大学曾宏波院士 Prog. Polym. Sci.:基于两亲共聚物的先进功能膜 2024-11-17
- 浙江大学周民/徐峰团队《ACS Nano》:基于锰增强细菌铜死亡的粘液渗透性局部递送策略用于细菌性肺炎治疗 2024-11-15
- 浙江大学刘平伟、王青月 Macromolecules: 废弃聚烯烃氧化升级回收制动态交联弹性体 2024-10-28
- 北化大杨卫民教授团队:聚合物熔体微分电纺装备及工艺新进展 2021-01-14
- 北化大杨卫民教授团队:玻璃纤维基光热膜高效长久工作,助力太阳能海水淡化、污水处理 2020-09-07
- 北京化工大学杨卫民教授团队:聚合物熔体微分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可控制备原理与方法研究北京市重点基金项目以优秀成绩通过验收 2018-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