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为何只有中国大陆文凭须教育部盖章?
2010-12-29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关键词:文凭 盖章 教育部

    准生证是一个中国特色的东西,好些东西都要有准生证,没有,即使生下来,也算不合法。南方科技大学已经筹办三年了,不仅校长到位,资金到位,教授到位,一个少年班的学生,十岁的山东神童,也已经来到了学校、但是,准生证却依然没有批下来。就像一个孕妇,十月怀胎,羊水都破了,却因为准生证没有下来,迟迟不能生,在肚里日复一日地憋着。对于一个大学而言,问题要比产妇更加严重,因为没有准生证,今后毕业的学生就没有毕业证。事实上,全国所有大学学生的毕业证和学位证,都是由教育部统一发的,各个学校,不过是经手人而已。

    然而,南方科技大学的校长朱清时先生,是个有火气的人,当年在高校本科评估中,唯一敢不买教育部评估人员账的校长,就是他。现在,他对媒体宣布,南方科技大学不准备等了,他们准备先招一个实验班,自主招生。没有教育部批准的毕业证和学位证,他们就发自己的。
 
    当然,走到背水一战,破釜沉舟这一步,南方科大的风险是极大的。很可能从此之后,南科大的准生证就再也没可能批下来了,不仅这个学校在中国成了“黑校”,而且它毕业的学生,在国家正式体系内,也得不到承认。以后申请进入公务员系统、事业单位和国企,在学历这一栏里,只能填初中毕业(因为南科大招的是高二的学生)。目前在中国,只有一个学校是自己发自己的文凭,就是中欧商学院,但那是成人的MBA文凭,毕业生都进企业,只消社会和企业认账,就没有问题。而南科大的学生,今后是不可能完全避免进入国字号的单位的,可以不做公务员,还能不进学校和科研单位吗?

    当然,正如朱清时校长所说,现在全世界,所有的大学都是自己发自己的文凭,唯有中国,所有的大学都发教育部的文凭。这种现象,本身就是计划体制的产物。不错,文凭的统一化,的确是中国大学教育的特色,一种计划体制的特色。但是,改革三十年,为何别的领域都哭着喊着生怕人家不承认自己是市场经济,独独大学这一块,却计划得无以复加,生怕有一点市场。如果有市场的话,也是一个畸形的市场,只有学生收费跟市场接轨,还不许学生讨价还加。其他的方面,不惟有各种行政评估,本科评估,研究生评估,基地评估……,而且,专业设置需要批准,招生走计划,研究生录取线由教育部定,某些专业的题都统一出。文凭的控制,仅仅是大学行政控制的表现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只有一所大学,那就是教育部大学,其他所有的所谓大学,都不过是这所大学的分部和分校。眼下,就跟这一轮的城市化把全国所有的城市都变成一个样似的,全国的大学也正在迅速地趋同,到了完全同质化了以后,学生再考大学,也就不用报志愿了。
 
    其实,不单世界上的大学都发自己的文凭,在中国的大学历史上,也没有像今天这样过,民国的大学,现在是公认办得好的北大清华南开,西南联大,都是自己发自己的文凭。人家都不这样,我们偏要这样。不知道教育部的衮衮诸公,有没有勇气说,这样,才是我们赖以自豪的中国特色?有特色,是件好事情,但这样的特色,须得有好结果,才可以站得住脚,才能对人夸耀。反过来,如果我们因为这个特色,把事情办得一团糟,却还要坚持这个特色,如果不是脑子有了问题,就是别有原因。
 
    我相信,现在管教育的大人物,个个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甚至是在国外受过教育的人,他们中间,可以肯定没有低智商的问题。在准生证问题上,坚决不肯通融,不是发改委没有压力,也不是广东和深圳方面没有面子。问题在于,南方科技大学这所按照香港科技大学模子办的大学,一个号称去官化的大学,如果真的横空出世,所带来的连带效应,很可能是各地争相效法。我们这个行政化的大学体系,虽然号称掌控了全国所有的高教资源,拥有全国最好的大学,其实相当的脆弱,当年旁边一个小小的香港,几所大学进入内地招生,就把我们大学的巨无霸北大清华吓得半死。如果内地出现了几所像香港科技大学这样的大学,那么不仅好学生被吸走,好的教授也会走的。只消出现了缺口,堤坝就有可能崩塌,这个道理教育部的诸公当然明白。为了防止中国大学这个庞大而脆弱,而且喜欢自娱自乐的体系崩塌,唯一的选择,就是把南科大扼杀在萌芽里。公开反对,当然不智,现在有网络,有微博,但用一个拖字诀,拖下去,把它拖到胎死腹中,还是可以的。

    中国的改革,就目前而言,遇到的阻力,在明里,都是意识形态的问题,但是,在实际上,都是利益集团在作怪。目前的教育体制,是利益集团牟利的最佳结构,只要结构不倒,就财源滚滚。13亿人,用脚投票,能有几人?剩下的,还不都得在这口大锅里受教育?锅不砸,大学没有出路。

(本文作者:中国人民大学 张鸣教授)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群英聚首承担项目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