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十一五”我国科研院所转制改革成效综述
2010-12-21  来源:科技日报

  从“小富即安”到产业领头羊

  活力激发了,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转制院所的创新和服务潜能也得到了充分的释放。2009年,中央级转制院所获得国家部委的纵向科技经费37.3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47.4%,横向科技性收入186.4亿元,是2005年的两倍多。

   2009年中央级转制院所完成科研项目7923项,是“十五”末的1.5倍,“十一五”期间累计获得国家奖励250多项,获专利授权13590项。国家依托转制院所建立了40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转制改革打破了院所产业‘小富即安’的局面,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翟立新说,转制后院所成为独立参与经营开发的市场主体,既是科技开发的主体,也是转化应用的主体,科技开发和产业化一体化发展,成果转化的效率大为提高。“十一五”末260多个中央级转制院所实现总收入比“十五”末翻一番达到1502亿元,完成利润142亿元,是“十五”末的4.37倍,上缴税金88亿元,是“十五”末的2.7倍。

  “这些转制企业不再是单纯的高新技术企业,在自身迅猛发展的同时,他们肩负着积极推广应用先进实用技术、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使命,往往对整个行业起到技术辐射的龙头带动作用。”翟立新举例说,仅2009年中央级转制院所向行业企业转让技术成果累计4894项,其中新产品1248项。

  盘点“十一五”,在攻克关键技术、推动产业进步的“成绩表”上,人们可以发现,转制院所表现不俗:钢研总院牵头的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技术取得突破,依托曹妃甸工程建立了洁净钢生产平台,实现了转炉功能的优化组合,每条生产线平均每年节约50万吨标煤;电信科学研究院研究提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四代(4G)技术标准TD-LTE,将使我国通信在4G时代掌握更多话语权;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在我国新一代时速350公里及以上高速列车的控制系统、牵引驱动、车体研制平台等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持续深化改革

  回顾院所转制的历史,翟立新说:“科研院所转制改革走在了事业单位改革的前面,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改革涉及到院所管理的各个方面和科技人员的切身利益。因此,转制改革是一项探索性很强的系统工程。”

  据了解,院所转制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探索,通过试点先行,逐步探索,为改革全面推开和持续深化创造了条件,积累了经验。围绕院所转制国家出台配套政策达到30多项,涉及资产管理、社会保障、人员待遇、税收政策等多个方面,而且目前这些政策仍在不断补充和完善。

  翟立新介绍,“十二五”期间将继续深化企业化转制改革,重点完善企业运行机制、科技开发机制、成果转化机制和人员激励机制,以产权为纽带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强化行业技术带动与辐射作用。

  院所转制后,如何加强对行业共性技术的支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转制院所实现共性技术研发的形式多样化,方式也是市场化的。转制院所主要通过承担国家科技计划和受企业横向委托两种方式实现。不难发现,这些院所来自企业的横向技术服务性收入成倍增长,这正说明他们与行业的技术联系日渐紧密,辐射能力也逐步增强,今后政府还要加强引导支持。” 翟立新向科技日报记者透露,科技部正在与有关部门研究,通过采取后补助、调整评价指标等方式,从激励机制上加强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建设一批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基地,加大对产业关键共性研发和推广应用的引导支持。

  翟立新介绍,科技部还将支持转制院所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增强核心和前沿技术突破能力,加强与社会资本结合,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完善转制院所改革发展配套政策,进一步完善以创新为导向的转制院所业绩考核办法,完善离退休人员待遇政策,加大对科技人员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的激励力度。

[上一页]  [1]  [2]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