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所行业特色型高校热议:“中国创造”呼唤创新型人才
2010-12-01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在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中,为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跨越培养创新人才,是行业特色型大学的神圣职责!”
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在刚刚结束的第四届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发展论坛上,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成为31所行业特色型高校领导与专家的热门话题。
“中国创造”呼唤创新型人才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创新人才的竞争。”作为与新中国工业体系建立相伴而生,共同成长的行业特色型高校,清醒意识到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的历史使命。
“创新型国家四个基本特征是:创新投入高、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70%、自主创新能力强、创新产出高。”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宁滨认为,在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过程中,必须把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作为根本任务。在培养过程中,目标要体现全面素质教育,规格定位要体现多元化,指导思想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特色与优势要体现学科发展。在此基础上,做好创新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形成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强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保证创新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船舶工业系统140多家研究院所的技术和管理领军人才约有40%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我国自主研制载人潜水器“蛟龙号”,3名潜航员有2人是哈尔滨工程大学毕业生……哈尔滨工程大学校长刘志刚结合学校长期办学实践提出,行业特色型大学要在凝练鲜明特色过程中,通过依托国家战略需求、服从服务行业使命、体现学校发展定位,以输送行业可靠顶用人才为核心,打造人才培养特色品牌,要在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毕业设计等各环节系统考虑和设计,重点围绕基础厚重、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培养,打造人才培养品牌。
在产学研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与综合性大学、地方高校相比,行业特色型高校具有学科针对性强、产学研衔接密切的优势。而产学研互动的针对性、实践性、集成性,无疑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想“课堂”。
“推进产学研结合,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有利于解决目前工程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合肥工业大学校长徐枞巍认为,传统工程教育模式的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一直存在“瓶颈”,在大力推进产学研的过程中,可以凭借合作优势,构筑工业化或准工业化的校内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工程实践营造最为直接和真实的训练环境;可以通过校企深入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同时,可以根据行业需求,开展“订单式”培养,合肥工大已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办“奇瑞国际营销班”;为满足江淮汽车集团研发新能源汽车需要,今年选拔了23名二年级硕士生,提前进入企业上岗。
曾专题考察过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北京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罗维东指出,与欧洲相比,我国行业特色型大学与企业合作形式单一,缺乏固化联系机制,学生实践难、经费少,实践环节薄弱。因此,加强产学研合作,搭建高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平台,尝试教育主管部门与大型企业共同组建理事会的管理模式,在学校定位上坚持为行业发展服务,坚持以合格工程师为主要人才培养目标,同时集中一定的人力和财力,进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十分必要。
用“双师型”师资培养创新型人才
培养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师资是关键。而提升人才培养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则是关键的关键。
“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十分重要。”大连海事大学校长王祖温认为,建设具有行业特色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既是建设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的重要一环,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保障,在大连海事大学持有船员职务适任证书的教师已占航海类专业教师总数的78.8%,其中持有船长、轮机长职务适任证书的教师占持证教师总数的30.2%。王祖温指出,行业特色大学要积极主动为教师专业技能学习提供方便,要积极引进企业高素质及技能人才,要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制度化保障。
行业特色大学的行业背景,是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最大优势。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长张来斌指出,打造“双师型”师资,行业特色大学应该发挥企业优势。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已与100多家石油石化企业签订全面合作协议,50多家石油石化企业在学校设立奖学金,在80多家石油石化企业建立实习实践基地,中石油、中石化在学校建立了13个实验室,一支稳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生不息、蓬勃发展的源泉,也是行业特色型大学发展的根本动力。”北京邮电大学党委书记王亚杰在论坛总结时指出,办好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关键是准确把握大学的科学定位,立足于创建世界一流的学科,为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各条战线培养用得上、留得住、潜力大、有后劲的高水平创新型人才。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相关新闻
- 首届“中国创造”院士论坛在京举行 2011-03-18
- 研究报告称北京急需创新型塔尖人才 2011-09-02
- 华建敏:大学要创造知识,培养创新型人才 2011-04-20
- 中国青年人才论坛探讨“青年创新型人才培养” 201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