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小凡:中国科学正处改革良机
2010-10-14  来源:科学时报
关键词:科学 改革 王小凡
 
立项评审中的利益冲突:管理制度当严格
 
施一公和饶毅在文章中指出,中国政府近年来投入的研究经费以每年超过20%的比例增加,本应该让中国在科学研究领域取得真正突出的进步,但现实中,研究经费分配中的问题却减缓了中国潜在的创新步伐,这些问题部分归结于体制,部分归结于文化。他们特别指出了政府部门的大型科研项目在立项、申请和评审中的问题。
 
从2008年开始,王小凡组织、参与了对中国科学院8个研究所的国际评估。他说:“我认为,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科学的进步是主流。在对中科院的8个研究所进行评估后,我的感觉是中国科研力量上升很快,许多科研人员作出了很好的结果。从总的经费分配上讲,很多该拿到经费的人也拿到了,这是实情。当然,这中间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我认为应该从根本上找出原因,先改制度,再改过程。”
 
立项和评审过程的公正性和专业性是科研经费管理中的关键。他指出,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立项上,参与立项的人一定要遵守回避制度。他以美国在类似问题上的制度举例:“在美国,如果你参与了立项,那么你就不能再参加项目申请。不仅如此,你的导师、学生和3年内合作发表过文章的合作者也都不得申请。对于参与立项和评审的专家,还需要签订一个保证协议,确保没有利益冲突。这些制度还有严格的后续监控措施。参与了立项又让自己的人去申请,这是大家极为反感的事。”
 
这样可能会出现一个问题:如果某个领域的专家比较少,参与立项就不得再申请该项目,那么这个项目可能就没有最好的研究团队做了。“人少了以后确实有这个问题,对这个问题,解决办法就是让国外专家参与立项。其他科研人员相对较少的国家也有类似的问题,我也常常参与加拿大、荷兰以及以色列等国家的基金评审。”
 
在立项评审问题上,他讲到了一个基本事实:尽管多年来,许多华裔科学家和外国专家经常到中国参加各种学术活动,但在国家重大项目如“973”或“863”的立项中,基本没有国际专家的参与。他表示:“现在时机成熟了,华人科学家现在够多了,他们在美国做得很好,在自己的领域也很活跃。我们在国外积累了这么多人才,可以在这方面为国家服务。当然,请华裔科学家,也要保证他们在国内没有相关的利益冲突。”
 
王小凡强调,科学界的诚实信用需要有效的管理制度来支持。只有建立起严格的管理制度,处罚不诚信的行为、鼓励诚信的行为,才能营造出好的氛围。无论在美国还是中国,在科研经费评审中都有个别不公正的现象。比如,为了支持自己的利益相关人,硬把大家都认为确实非常优秀的人或项目的分数打得很低。
 
“评审人起码要公正,不能乱来。所以,经费管理部门在聘请评审专家时应该有试用期,并为之建立档案,不合适的人就不再聘请为评审专家。在评审开始前,每个评审专家需要在保证协议上签字,声明自己是否与被评审项目、被评审人有利益关系,有利益冲突的人一定要回避。如果隐瞒利益关系并被查实,管理部门应作出相应的处理,例如在规定年限内不允许该评审专家再参与评审工作。这样用一套系统来约束和规范评审人会比较有效。”
 
“对评审人员,一方面要加强利益冲突和公正性的监管,另一方面不要迷信包括院士在内的大专家,不是所有的大专家都精通所有的事情,不是所有的评审都是院士越多越好。”他讲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珍的一个故事。曾经有三四次,王志珍被邀请担任一些大项目的评委,当她发现所评审的领域与自己的研究方向偏得太远时,她说:“我没法公正地评审,因为我真的不知道这些领域。”她谢绝了这些邀请。
 
王小凡说:“我希望我们的许多院士和高层专家都能吸取这样的经验,不真懂就不要掺和。否则,自己会非常劳累却没有为国家做好事。”
 
不仅对于参与立项、评审的专家应有制度约束,对参与这个过程的行政工作人员也要有严格的保密制度。比如说,对泄密者要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相应处罚甚至开除公职。其实在这一方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已经有较好的规定和措施。他说:“这些制度措施应该在各种科研项目中都予以公示,我们应尽量保证制度和执行过程的公正性和透明性。这会让大家明白,虽然在任何社会都有人情因素,但国家会通过制度尽量减少这种因素的影响。”
 
“经费的分配机制更要与运用、管理和评估联系在一起。这样具体做起来,我们就可以改变一些不正常的现象。如果我们把这些事情理顺了,大部分人都会按规矩办事,把主要精力放在科学研究上,出更多更好的成果。”
 
借现在大家都在关注这一问题的机会,他建议以国家名义组建一个比较高层的专家委员会,吸收海外专家参与,推动国内现行经费管理制度的改革。“为什么要从高层来做呢?因为这不是一个部委的事。很多问题都需要高层统筹解决。”
 
王小凡最后指出,从国家的角度来讲,国家资助科学事业、管理科研经费的最终目的,是把经费分配给最好的人,做对国家、对人类最有益的研究。现在国家大幅提高科研经费投入的额度,正是改革的良好契机,可以用增加的部分先做试点。
 
王小凡认为,只要坚定改革、统筹规划,中国的科研经费制度是完全有希望做到很好的。
[上一页]  [1]  [2]  [3]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