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创新研究群体
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印发《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人才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努力造就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教育规划纲要对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等也作了重要部署。在这样的特殊历史背景下,认真总结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以下简称创新群体基金)实施10年的成功经验,宣传和展示科学基金培育创新团队的发展成效,对于深入贯彻科技、人才和教育规划纲要,进一步做好科学基金人才资助和培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施创新群体基金是推进创新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创举
200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认真分析科学基金人才培养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的基础上,决定试点实施创新群体基金,着力支持以优秀中青年科学家为学术带头人和骨干的研究群体,围绕某一重要研究方向在国内开展基础研究。这是在世纪之交历史坐标下作出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决策。
实施创新群体基金是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党中央、国务院强调,要充分估量新科技革命带来的严峻挑战和难得机遇,要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切实抓好。江泽民同志指出,“努力建设一支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推动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关键是人才”。创新群体科学基金的实施,为国家凝聚高端人才、培育创新团队提供了重要途径和制度保障。
实施创新群体基金是适应创新研究和人才发展新特点的重要举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国际上一些科技发达国家,以学术权威为核心,以共同研究范式为基础,以团队合作为支撑的创新模式迅速发展。随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一系列科技人才计划的实施,我国科研队伍整体老化、人才外流等现象得到缓解,高层次创新人才“断层”逐步弥合,但以杰出科学家为晶核的基础研究创新团队还十分缺乏,以培育协同创新能力为主的创新团队资助与建设尚未起步。实施创新群体基金,标志着科学基金人才工作实现了从资助科学家个体发展模式到资助个体与团队建设并举模式的战略转变,在培育创新团队、陶铸科学帅才和形成科学学派等方面开始了新的实践。
实施创新群体基金是营造创新环境和推进自主创新的重要举措。基础研究具有周期长、风险高和厚积薄发等特点,任何重大的创新和突破都有赖于良好和宽松的创新环境。在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总体不足、科学家经常为经费而四处奔波的情况下,创新群体基金采用“3+3+3”的延续资助模式,对以优秀科学家为带头人的研究群体给予持续稳定和较高强度的经费支持,这对于集聚优势人才,保障优秀科学家集中时间精力,潜心钻研,自由探索,勇于冲击世界科技前沿,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和政策影响。
- 北京化工大学曹鹏飞教授受邀担任国产高水平期刊 Supramolecular Materials副主编 2022-10-29
- 青岛科技大学两学科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 2015-05-19
- 上海科技大学招生启动 将为每名本科生配导师 2014-02-21
- 陕西科技大学“生物质化学与材料”院士创新团队赵伟教授课题组:聚氨酯/木质素智能复合材料的绿色高效制备 2021-07-05
- 陕西科技大学“生物质化学与材料”院士创新团队在天然纤维素功能复合材料研究上取得新进展 2020-03-09
- 华中科技大学“生物材料与再生医学”交叉学科重点创新团队招收博士后 2018-10-30
- 陈宜瑜:以“双力驱动”引领基础研究发展 2012-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