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举行
2010-07-20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中国需要多少所大学,这些大学该如何布局?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怎样的关系,如何实现区域高等教育动态平衡?区域高等教育贡献率对于我国大学发展有什么意义?日前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与会的专家、学者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陈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厦门大学教授潘懋元,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刘利民,重庆市教委副主任牟延林,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丁晓昌,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时龙以及北京大学等10余所高校、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等近70人出席了“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很多与会专家学者就自己所在地区高校的发展状况发表了看法。
 
中国高教资源的集群分布
 
中国高等教育经过建国以来60年和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积淀,尤其是跨世纪10多年的高速发展,受历史、文化、经济、人口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已经逐渐呈现多种集群分布的发展生态。
 
“中国形成了一条以辽、京、津、冀、鲁、苏、沪、浙、粤为绵延岭脊的高教资源海岸隆起山脉,豫湘鄂、川陕渝两大中西部隆起高原,构成了中国高教资源生态集群。”北京教科院副院长吴岩认为,从高等教育资源宏观生态分布来看,东高西低呈阶梯状分布;从中观生态分布来看,以区域文化为内核呈区域聚合;从微观生态分布来看,大学集群与城市集群发展密切伴生。吴岩将其分为四种大学集群:国防战略驱动的大学集群、市场经济驱动的大学集群、区域文化驱动的大学集群和人口需求驱动的大学集群。
 
吴岩解释,在上世纪50年代和70代的“大三线建设”中,由于国防工程的需要,形成了川渝、武汉、长沙、西安等大学集群区域,促进了中西部大学的崛起。
 
改革开放后,东部沿海经济发展迅速,产业发达,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促使东部沿海大学发展迅速,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等大学集群区域。
 
由黄河文化带、长江文化带、运河文化带、以及沿海文化等因文化因素产生的大学集群,最具典型性的是北京、上海、南京等大学集群,它们与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紧密相关。
 
吴岩提到:“目前,与城市集群发展相伴生,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湾、海西、长株潭、武汉、苏皖、川渝、中原、关中、石太、昆明、河套、河西、山东、辽中南和松嫩平原等18个大学群。在44%的国土面积上集中了我国高等教育92.5%的高校和93.7%的在校生。”
[1]  [2]  [3]  [4]  [5]  [下一页]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会展信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