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教当学竺可桢
2010-07-07  来源:科学时报
关键词:高教 竺可桢
 
1946年11月至1947年6月,竺可桢赴欧美考察时也曾在伦敦、纽约、波士顿、芝加哥等地会见海外中国学者、校友,多方为学校物色教授。
 
竺可桢还聘请到“庚子赔款”留美第一期学员胡刚复任浙江大学理学院院长。作为严济慈、吴有训等的老师,胡刚复使浙江大学理学院获得很强的发展势头。遗憾的是,建国初院系调整时,浙大理学院被调整掉了。在一次参加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时,竺可桢为此不禁湿了眼眶。参与当时调整事宜的高层领导人后来特别为此公开道歉。
 
竺可桢主张大学内通才教育和技术教育并重,但侧重通才教育。他认为,学生的知识面要宽而不要太窄。他认为,多学科、多学院综合性大学有利于培养高质量全面发展的人才。
 
他要求学生养成自己动手的习惯。当时,在学校内迁过程中,每到一地,学校都普及知识,筑防洪堤,垦荒地,办日报,调查当地的经济、地质、气候、风物、人情和疾病,推广传授先进工农业技术,帮助人们戒烟等。
 
对此,缪进鸿评价说:“实践证明,参加适当的社会活动对人才培养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1937年10月开始,竺可桢试行导师制,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改革当时大学教育的三大弊病:重知识之传授而忽视思想品德之熏陶;教法偏于灌输而非启发思想;师生关系太疏。
 
在导师制引导下,竺可桢日记中记录:“如昨日星期日,学生与老师均群出外散步,每人约率十七八人,男女各有,又不分系……”
 
当时要求师生须预约时间,每学期见面七八次,每次二三人;有一段时间还曾规定,导师每周与学生在食堂吃一次饭。其中,在学生中有很高威信的费巩教授,每逢周日下午接见两组学生,以治学、治事、交友、律己、待人及礼仪等方面作为谈话题目。
 
竺可桢还认为,学术研究与教学相辅相成,不展开学术研究,教学无法提高。在他的倡导下,全校上下开展学术研究成风,而且学术讨论之风盛行。如数学系独创的“数学研究”课为四年级必修,每周举行一次,指导教师对报告者非常严格,报告者准备也很认真。其他各系的读书报告和学生讨论也很活跃,同学轮流交流心得,然后师生讨论。同学们认为这是求知的最好方式之一。
 
在竺可桢的倡导下,全校上下开展学术研究成风。仅1940年一个学期内,数学系在中国数学会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就有5篇,寄往海外发表的有20多篇。罗宗洛教授及其助手在浙大时期所从事的“微量元素及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研究,先后在国内和英、美学刊上发表近10篇论文。
 
当时的很多研究都达到较高水平。1945年6月,谈家桢教授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作报告介绍浙大生物系的研究。对于他们在中国抗战八年中尚能作出如此研究成果,美国学者无不感到惊讶和赞赏。
 
竺可桢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教学和科学研究的要求很严,比如每学期所修学分1/2以上不及格者退学;考试作弊或有偷窃行为者立即退学;还严格禁止学生吸烟,等等。但课余和假期鼓励学生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有益身心的文娱、读书和社会服务等活动。
 
竺可桢也很重视体育锻炼,他指出:“运动之目的,最重要者是在增进健康,而使读书做事之效能加多。”并在国内首先实现全体学生一律参加课外体育运动的制度。
[上一页]  [1]  [2]  [3]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群英聚首承担项目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