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长春应化所半导体/绝缘高分子复合材料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2010-06-25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杨小牛研究员课题组在半导体/绝缘体高分子复合材料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其研究结果被国际著名期刊《先进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10, 20, 1714)以“卷首插画”(Frontispiece)的形式予以重点报道。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绝缘体会阻碍电荷的传输。因此,一般来讲,在半导体/绝缘体复合材料中,绝缘相往往扮演着降低材料电学性能的角色。然而,近年来人们发现,在特定外场条件下复合材料二维表面处的载流子迁移率并不比预想的差。杨小牛研究员课题组首次在体相半导体/绝缘高分子复合材料中发现并确认了绝缘基质增强的半导体电荷传输现象(Macromolecules 2007, 40, 6579), s随后他们将这一规律推广到无特定外场条件下的三维体系,并用更普适性的物理量—电导率来论证这一点,获得以上研究成果。

    通过控制聚噻吩/绝缘聚合物共混物制备过程中结晶和相分离的竞争关系,可抑制大尺度的两相分离,由此得到均匀的半导体/绝缘体复合材料。这种材料表现出了绝缘基质增强的半导体电荷传输现象。我们认为,载流子以极化子形式在复合材料中进行传导,由于绝缘基质极化率较低,极化子在半导体/绝缘体界面处传输时受到周围极化环境的影响较小,这有助于降低界面处的电荷传输活化能,由此提高了两相界面处的载流子迁移率。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两相共混体系,增强的体相电荷传输性质需要满足下列三个条件:首先,鉴于电荷主要在共混两相界面传输,绝缘聚合物的介电常数必须足够低才可能降低电荷传输活化能,从而有效提高半导体相的载流子迁移率;其次,半导体/绝缘体两相相分离尺度需要足够小,才能大幅提高两相接触界面;最后,要求半导体相要有较好的连续性,有利于减小电荷传输的阻力。

    在半导体聚合物中通过共混引入通用绝缘聚合物,不仅可以提高其电学性能,而且可降低基于塑料的柔性电子器件的成本,提高其柔韧性和环境稳定性。本工作通过讨论半导体/绝缘体共混物电荷传输增强的物理机制,明确了获得具有高导电能力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和途径。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874100, 20925415, 20990233)和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50621302)的支持。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