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特区”:能否打破人才培养瓶颈
2010-06-23 来源:光明日报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在进行以“尖子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尝试。这些凝聚了高校最优秀的教授和最拔尖的学生,采取最先进最灵活教学方式的“尖子班”,被形象地称为高校的“学术特区”。
在中国高等教育界,“钱学森之问”激荡着无数人的心灵。长久以来,找到一条符合国情的培养杰出人才的道路,一直吸引着中国高校不断探索、寻觅。以设立“学术特区”为突破口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能否打破高校人才培养的瓶颈?
6月17日至20日,国内多位院士、长江学者及知名高校“尖子班”负责人齐聚南昌大学,围绕综合性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与高校“学术特区”建设的话题进行交流。
卢德馨 国家级教学名师,南京大学教授、匡亚明学院教学总监
“20年,我们只做两件事”
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成立于2006年,其前身是1989年成立的基础学科教学强化部。这个教学单位从诞生起,就是独立的系级建制,可以说是学校的一个“学术特区”。事实上,在大学里改变一门课程的教学计划是非常难的事情,但在匡亚明学院,我们确实有一些学术自主权。
南京大学探索“大理科模式”已有20年的时间。20年,我们只做两件事:一是为学生构建知识、能力结构充分提供选择余地;二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研究意识。这也是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中最重要的两件事。
在20年的实践中,有一些理念是我们始终坚守的。比如,在人才培养中,坚持自主选择与因材施教相结合。这样做使我们的学生具有独特的知识结构、独立意志和选择能力。
在拔尖人才培养中,必须处理好群体特征与闪光点的关系。我们不追求“闪光点”,因为个体的成功可能是教育的成果,也可能源于其他因素。人才培养绝不能成为个体行为,应该更看重群体特征,看重接受教育的这个群体最终发展怎样,从而寻找到人才培养规律性的东西。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相关新闻
- 西安交大前沿院:打造“学术特区”创新科研体制 2012-04-24
- 基金委发公开信:“杰青”、“优青”非荣誉称号 2018-06-13
- 北京公布“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项目高校 2017-09-01
- 北化大“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人才培养”校内创新实践基被评为示范基地 2016-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