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院士无法永葆青春,但须永保清白
2010-06-11  来源:科学时报
关键词:院士 学风建设
 
道德建设从学生抓起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任南琪看来,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应从学生时代就开始培养,在学生期间就培养出一种健康的思想。
 
“我们每一届学生入学就要上一堂‘入门教育’课,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二是学术素质教育。”任南琪说,“我首先要求学生要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否则即便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在社会上也不会有很好的发展。”
 
1996年,黑龙江省交给任南琪所在的团队一个重大项目,有一定的危险性。“为了完成这个项目,我们自己投资建了一个楼,学生由此把自己叫做‘小楼人’。我们从开始的十几个人发展到100多人,现在我的弟子都成长起来,大家还都把自己看做‘小楼人’,也把‘小楼人’当做一种荣誉。这种团队精神对学生今后走入社会很重要”。
 
现在出现各种学术不端事件,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学位或职称评定。对任南琪而言,他决不允许学生采取不正当手段获得学位。“学生如果不能按期毕业,我会适当延长他的学时,这样他就会有压力,但绝对不能出现剽窃。这是一种预防的方法”。
 
此外,他还会采取一些措施,避免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例如,要求学生将所有的实验记录在毕业前都交给“小楼”,这样如果学生没有做实验,内部首先就会形成反馈。
 
“现在学术界有种现象:导师急功近利,学生也急功近利。学生在某方面没有特长,但导师要求他在这方面发展,这其实也会埋下一些道德隐患。”任南琪认为,作为老师,应当引导学生向自己喜欢的方向发展,尊重学生的兴趣。
 
评价标准多元化需要实际体现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从古至今,评价标准及其体系的建设对于引导社会风尚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院士告诉记者,他是从事应用研究的。有一次,他们从国外招聘了一位优秀的科研人员作为“百人计划”候选人。在接受评审时,这位科研人员却因论文的数量和档次达不到评审委员会的要求而被淘汰。“实际上,这位科研人员就他的研究领域而言,有很好的成果,发表文章也已经很不错了。但是,因为参与评审的委员大多是偏向理论研究的,对论文的要求与从事应用研究的不同,最终他落选了。”这位院士遗憾地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立浧也认为,虽然目前我国科技界已经对“重成果、重奖励、重论文”的弊病有了深刻的认识和反思,但在实际的评价过程中,却往往又回到固有思维上。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