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国大批留学人员归国 成为科技创新领域重要生力军
2010-06-02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近年来,大批留学人员学成归国,成为科技创新领域重要生力军——
 
如何为海归人才发展加大“引擎”
 
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近日在北京举行,大会向20名“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代表颁发了证书。截至目前,“千人计划”已引进662名海外高层次人才。5月21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医学院常务副院长施一公,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陈十一等9位“千人计划”入选者代表相聚北京,畅谈回国历程,他们除了不遗余力地呼吁更多的学者回国,同时在激励保障、选拔任用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让海归人才干得好、留得住。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统计公报显示,2009年度我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10.83万人,比上一年度增长56.2%。在全球化趋势日趋明显的当下,为何越来越多海外高层次人才选择回国发展?他们归国后事业发展平台究竟有多大?能否干得好?
 
海归回国圆创业梦想
 
“我和妻子都是接受国内传统教育长大的,希望让自己的孩子和我们一样接受祖国的教育。对孩子来说,他的文化归属感也是一个大问题。归属感和亲情,是促成我2009年选择从伦敦大学回国创业的一个重要原因。”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千人计划”入选专家李学龙说。
 
作为“千人计划”的入选专家,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型号总设计师助理兼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东升与李学龙一样,对于家、国有着特殊的理解。李东升一直在英国空中客车公司做高级技术管理工作,一家五口虽然生活得很好,但总是想家、想祖国。这些年,看到国内经济发展迅猛,身边一个个先期回国的同学、朋友在国内挑大梁,他盼望着能回国。2008年,国内上马大飞机项目后,李东升终于圆了多年的回国创业梦。
 
其实,用自己所学来建设一个强大的祖国,是不少海外高层次人才纷纷回国创业的根本动因。神华集团北京低碳能源研究所过程研发中心主任郭屹说:“回国对我来说,不需要理由,相反,不回国才需要理由。如果只是在异国他乡作为一个旁观者,或像候鸟一样回国创业只是‘蜻蜓点水’,这对我来说是一种人生遗憾。只有当一个人的命运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时,才更容易成功,而且这种成功更有价值。”
 
完善机制让海归安心发展
 
与许多海外归国的高层次人才一样,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陈十一教授是幸运的。因为,他曾经设定的现代工程教育救国的梦想,正在国内逐步实现。
 
2003年,陈十一向北大提议,建立现代化的工学院。提议很快获得北大采纳,并邀请他牵头成立了由12个国际一流科学家组成的工学院筹备委员会。2005年,陈十一从美国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决心改造中国传统的只有制造缺乏创造的工程教育模式,培养中国自己的学术与产业领袖。短短几年,如今的北大工学院已有5个系、14个研究中心。
 
陈十一兴奋地说:“现在,国内提供给我们的舞台很大。我在国内的研究经费是美国的3倍,而且国内许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也交给我负责。更可喜的是,我们学院有相当部分顶尖的优秀学生,不像过去那样选择出国,而是自愿留在学校实验室。”
 
迅猛发展的国内经济,已成为众多海外留学人员归国发展的“引擎”,并为国内科技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留学回国人员已占国家重点项目学科带头人的72%,两院院士的80.5%。2006年自然科学奖的67%、科学技术发明奖的40%、科技进步奖的30%的第一完成人,都是留学回国人员。
 
“‘千人计划’为入选的回国人才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和服务,但我们也希望国家能够为海归人才在回国初期提供稳定的科研支持。”施一公说,在国外,例如美国,科研经费更重视“人”,学识和能力达到一定水平的专家,可以申请到很丰厚的科研经费。施一公直言,国内的科研经费一般是跟着项目走的,评审规则也存在有待完善和改进的地方。在海外留学工作多年的学者们,已经适应了海外的科研体制,回国初期会很不适应。“国家可制定一个稳定支持政策,例如在学者回国的最初5年,给予一定额度的科研经费支持。满5年后,对这个学者的科研成果进行考评,再决定之后是否给予支持以及支持的额度。”
 
创新机制让海归干得好留得住
 
清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邱勇说,清华大学作为国内重要的大学,面临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使命,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要有很多基本的准备,其中很重要的是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千人计划”无疑是一个很好的人才聚集方式。但现在的问题是,海外人才引进来后,如何让他们留得住、干得好,如何为他们的发展加大“引擎”。这给学校提出一个迫切要求:创新机制,提供一个好的环境,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
 
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内最大的科研机构,“千人计划”的实施,给中科院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工作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为了让更多海归人才干得好、留得住,中科院确定了以事业吸引为主,以科研项目经费支持为主的用才模式。对于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采取国家、科学院和研究所共同扶持的模式,提供按需分类的个性化支持,即国家支持的专项安家费用,科学院支持团队建设和科研项目经费,研究所支持实验平台提供实验经费。
 
与此同时,中科院打破论资排辈的陋习,为海外高层次人才提供适合其能力发展的关键岗位。截至目前,中科院各个所属单位共引进“千人计划”入选者70人,他们入选时的平均年龄为47.8岁。其中已有4位担任研究所的所级领导,18位担任国家实验室或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任,约占中科院国家重点实验室的1/4。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千人计划”入选专家蔡申瓯认为,中国要成为世界科技大国,还应引进外籍专家、学者。当务之急是,国家在引进海外人才的同时,有效提高科研人员的待遇,改革现行的科研体制、机制,使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方面更科学,将国内外更多优秀的年轻人引导到科学界,让他们能安心、专心做科研。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