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一个一流归国人员的人才特区
2010-09-07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不管是从国外回来的还是国内的,怎么样改变现在的学术环境,一个办法,就是让一些学风比较正的人,逐步逐步地扩大,来影响别人,这是一个方法。这也像当年深圳改革的时候一样。我今天讲的题目就是“如何建立一个一流归国人员的人才特区”。
总的情况我的感觉是回国人员当中一流的人才比较少,二、三流的比较多,我也是千人计划一个牵头人,说心里话,我自己来提的话,我可能会砍掉一大半,比现在的千人计划还会砍掉50%以上,也许不止。也许我体会得不对,他们希望我总评一点,但是他们没有明说,我心里面感觉到他们有这样的倾向,因为他们评完之后,把那些人寄给我说,你有这个权利,如果你认为好的还可以再让他们回来。给你这个机会,你就要挽回的意思。我觉得这个事情以数量来看好像太多。
再一个就是回国以后办公室的少,去外企的比较多,国企的比较少。真正从美国回来的比较少,从欧洲、日本回来的相对多一些。另外就是像生物、物理比较多,心理的就少很多。
今天回来的人比以前多了,环境也好多了;当然还有很多不利于创新的。中国经济改革刚才讲了,成功的经验很多。问题是新的环境下怎么样建立一个一流人才的特区?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政策?特区如何满足国家的战略要求?特区如何辐射影响使他们不成为一个孤岛?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探讨,现在都没有答案。
实际上我们国家很多单位都在以不同形式的渠道来吸取引进的经验,这里面有没有一些规律,有没有一些值得总结的问题。我想提几点建议:
第一,对一流人才的判断。我很怀念解放初期那些大师们回来,对中国起了很大的作用,包括我的导师也是那个时候回来的。判断一流人才不能单单套用解放初期的想法,找几个人来中国就安上去了,好像不是这么轻松的一件事情,这个事情要想想他到底能干什么。根据不同的人来设置不同的特区的。
第二,一定要花大力气来引进真正的领军人物。在我的心目当中,真正的引进几十个那就真了不起了,但是要挑选真正能起到领军作用的人。当年从海外回来的人,解放初期的人估计也不到100个,我们经常说起的也就是几十个。所以,引进一流人才是需要去识别或者说去物色的。
第三,到底在多大的范围内建立这个特区?我在国外认识一些学者也在议论这个事,我们就选一些大城市,北京、上海、无锡也好搞这个。后来我们想了一下这个不太好,不太好以城市为特区,人才特区以城市来做好像不见得很合适。有人建议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国外请一些人回来办一所,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我们也不进北大,也不进清华,就进海外的学校。这个很好,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家,这样的建议好像不太容易被采纳。我觉得这个东西最好以需求为主,以特定目标选世上最杰出的人才,你需要哪一个,你是网络也好,信息也好,必须把这个人招回来就是这个特区,一步一步的做,一人一事一议,全国有一个统一的模式。
第四,这个人才特区还是需要从国家的战略措施上做一些顶层设计。现在国家基本上是类似于海选,自下而上的,跟选秀的一样有一级评审,这个有两级评审。但是我认为单位的需求不一定等于国家的需求,所以有一些千人计划里面在评的时候,我看了对用人单位肯定有好处,用人单位对他提的水平不是很高,但是站在全国,或者是全世界看这个人、看这个布局的话,他主要是增加了一个科研人员的竞争者。有些时候要从国家整体出发来判断,看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有必要从底下做起。但是从国家的角度还是需要一个全局的观念,从国家利益的高度,根据国家的目标要求,实行可倾斜的人才引进。不同的领域都有合理的分布。新型领域国外找工作比较容易,所以愿意回来的人比较少,我认为这里面应该加强工作,认真的提出意见。国内以前特别缺的人才要加强,我们国家搞纳米,文章特别多,据说已经世界第一了,但是我们基本上搞的都是纳米材料,真正做器件,电子器件等等的新旗舰极少极少,就是缺领军人物。我认为这些应该引进一些进来。像我们国家还有像金融、海外企业的兼并,律师等等,这些虽然不是科学的,但是影响非常大。
第五,不要怕别人讲你吃偏饭或者是开小灶,总有人说这个闲话的,要是说公平是做不成的。解放初期回来的大师,当时的做法我觉得很简单,就是因人设庙。现在看来这个政策是对的!我的体会,从国外回来的人,可能需要融入这个队伍当中,能融进去最好了,但是如果融不进去可能需要拉队伍。另外现在不要一刀切,对于高精尖的人才和一般的人才不是一个政策,如果有一个专门的计划更好,如果没有计划,每次评完几十个、100个以后再看一下,看看这当中有没有一些特别好的或者是更加突出的,对这些人才要给予一定的优惠,引进不同的人才。不是说我给你100万,一个房子就完了。
最后,能不能考虑结合一些新的大项目来做?我觉得现在再聘请国外的来做有点难,一个是他们有的已经有挂职单位了,你再引进来有点难了。所以我觉得可能一些新的项目,比如说科学院依托于“十二五”做一些小的专项,没有那么多钱,但也是一些专项,包括十二五的一些大项目,这个可以考虑一下找到合适的人来牵头来做。当时计算机中心一个做法就是当时863最大的任务是交给我们做的,虽然当时也有其他的单位,但是就没有给我,我带了一批,不太会做机械的人从头开始做,最后也做成了,这样看来,只要这个人有事业心,也很努力的话,还是可以做出来的。这需要跟国家的战略需求适当的结合也是有好处的,如果仅仅是会写文章的,效果也会有限的。
(中科院计算所所长 李国杰 在千人计划研讨会上的发言)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相关新闻
- 中关村拟明年聚3万高级人才 可直接落户北京 2011-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