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紧盯规划,深化改革,完成好赋予高校科技的任务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将颁布实施。同时也是制定“十二五”规划关键的一年。关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升创新能力、提高质量的各项政策措施和改革措施,都会逐步施行。要紧盯规划,完成好赋予高校科技战线的任务。在教育规划工作框架中,一些地区也在制定区域性教育规划。高校要抓住这个机遇,争取更多的重视和支持。国家科技计划也在新老衔接之中。要做好主体科技计划组织实施工作,动员高校专家为“十二五”各类科技计划总体规划和指南制订贡献力量。在积极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863”、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的同时,要深化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加强过程管理。
2.1 注重源头创新和自主创新,推进基础研究特区建设
原创性研究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根基,是反映国家科技水平与文明进程的重要标志。原始性创新对整个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乃至科技自身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的基本性质决定了高校可以“仰望星空”,做“后天”的事业,应当成为原创性研究的中坚力量。
进一步强化高校的原创性研究,实现以认识世界为驱动的自由探索性基础研究与以国家发展和安全战略需求驱动的有组织的基础研究双力驱动,学科发展推动与任务需求牵引相结合,使其在知识创新体系中发挥核心作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知识与人力资源支撑。既要通过体制创新,稳定一大批教师在科学前沿潜心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和自由探索;也要集中优势力量,组织相关学科,开展有组织、面向重大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要继续发挥高校学科交叉的优势,抓好暗物质、深空深地深海探测、海洋科学等大科学问题的研究,为未来科技革命的重大突破做好知识积累和人才储备。
工程技术学科领域一样需要原创性研究。要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就不能总是跟踪模仿别人,也不能坐等技术转移,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拿出原创成果。要进一步支持工科高校、工科教师,根据市场需要和技术进步趋势,在应用领域开展原创性研究。教育部将试点建设基础研究特区,积极探索“大科学”时代下我国基础研究的新模式与新机制,持续提高研究型大学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的支撑。要通过整合资源、持续支持、政策保障,营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环境和条件;高度重视人才的吸引与培养,尤其要把引进国际“顶尖”科学家和培养有潜质的青年学术领军人才作为重点任务;积极争取多方面的支持,集聚各方面的资源,建立资源支持和保障的新模式;特别注重对交叉和新兴基础研究领域的支持,创造条件,推进学科之间的联合与协作。基础研究特区试点经部领导批准后实施。
2.2 进一步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实现国家级创新平台的新突破
持续推进高校创新体系建设。加大力度争取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野外观测台站和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实现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的新突破。
继续实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建设计划,围绕重大专项,建设若干联合研究中心。针对产业振兴规划,建设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院。继续实施创新团队项目和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重视结题验收和后续支持。
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完善高校技术专利和中介机构建设;完善“教育服务和监管体系信息化建设”的组织管理;推动大学科技园等为企业创新开展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要以创建一流大学、追求卓越科研为目标,广泛调动高校积极性,充分挖掘高校潜力,加快高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制定总体战略规划,做好长期发展布局。研究和建立有利于高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人才吸引、稳定、评价与激励机制,加快高校人才的聚集和储备。
2.3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
大学要抓住有利时机,在创新人才培养、产业核心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等方面为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提供建议、支撑和服务。利用新兴产业发展可以提早布局的特点,统筹学科群建设,在新兴产业人才、学科设置等方面提前谋划,在技术创新基地、核心共性技术攻关和技术支撑服务体系等方面,为培育新兴产业贡献力量,尽可能多地争取国家可能投入的新兴产业培育资金。
推动产学研结合向更高层次发展。建立高校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沟通渠道,定期交流高校科技进展和产业发展需求,听取企业意见,获得源头信息;加大推动与行业共建高校力度,加强同行业协会的沟通联系,完善信息沟通交流渠道。高校要关注产业发展的核心、共性关键技术,围绕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组织开展多学科交叉,加强前瞻性技术研究,着力完善创新链条,推动单元技术成为成套技术,为产业发展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形成重大成果,推动产学研合作向更高层次、深度、广度发展。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是当今科技发展的主要特征和基本趋势。有条件的高校要积极参与国防领域重大专项,为国家安全作出有力度的贡献。在参与国防领域重大专项的过程中,要按照领域重大专项质量、进度和保密的规定,全力保障重大专项任务的完成。
2.4 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加强对外科研合作管理
国际科技合作是扩大影响提高水平的有效手段。目前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的建设还不够,数量规模与我国科技事业整体发展还不相称,与广大高校发展的需求还相差甚远。高校要通过广泛的国际科技合作,加强人才的培养引进,积极参与国际大型科学项目合作研究,在国际战略科技前沿领域与世界著名研究型大学进行深度合作,提升高校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要培育一批能够进入国际主流刊物群的学术期刊。
新时期以来,高校对外科研合作领域日益拓宽、内容不断深化,在形成创新成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借鉴先进管理经验、培养优秀人才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有力地促进了国家现代化建设。但同时也要看到,一些境外机构、组织和个人利用与高校科研合作的途径搜集我国重要情报信息、数据和技术的活动也在不断加剧。少数合作项目缺乏严格的保密审查和管理制度,有的人员保密意识淡薄,轻易将重要敏感信息、资料对外提供,泄密事件时有发生,给党和国家事业造成严重损害。高校对外科研合作管理中存在的疏漏问题应当引起高度警觉和重视。政府要通过制定高校对外科研合作管理办法,规范立项管理程序,明确责任义务,继续鼓励国际科技合作,保护高校科研人员。
- 教育部2019年度高校科技奖推荐/提名工作启动 2019-03-11
- 复旦大学卢红斌教授及其团队领衔的“石墨烯散热膜的制备及应用”项目荣获第二届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最佳路演奖 2018-05-30
-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如何防范风险 2017-12-14
- 高超教授被授予“浙江大学‘十二五’优秀科技领军人才”称号 2016-05-09
- 中科院宁波材料所荣获“全国化纤行业‘十二五’创新平台建设奖” 2016-03-22
- 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举办“国家‘十二五’新材料发展规划”专题报告 2013-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