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祥:转变培养模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工程
2010-05-19 来源:科学时报
在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认为:“大学的本质就在于把一些极具创新思维的老师和一些极具创新潜力的学生聚集在一起,让他们的创造力互相激发,从而产生让学生受益终身的智慧和创新力。”中国大学与西方大学的差异就是教学模式的互动性,“探究式、讨论式、互动式,才能使学生处于高度的兴奋之中”。
转变培养模式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渠道和基本举措。尽管近几年来人们一再呼吁,但雷声大、雨点小,难见实际运作。
笔者认为,转变培养模式,必须首先抓好“三变”。
教师要变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导,教师的理念、思路、能力、态度决定了培养模式转变的力度和深度。
一是教师观念要变。教师要从传统的主导变为高水平的引导。传统教育中,教师主宰着教学,教师讲、学生听,即使有一些互动,也是教师牵着学生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知识、新理论、新成果的出现,常常使教师与学生在信息获取上处于同一时间点。因此,如何发展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探究性成了教师的主要任务。教师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播者。
二是教师的思维方式要变。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新领域,要以创新、创造的实践和理论引领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和探究。没有创新、创造理论和实践的教师无法创新教学模式,也不可能培养出有创新、创造能力的学生。
三是要改变教学方式,实行小班课、导师制、助教制。要打破台上台下、课内课外严格的分野,让每一个学生有充裕的学习、思考、实践的时间和空间,有充分发表思想和观点的机会。师生互动、学生互学,以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引导学生在更宽领域和更深层次中学习和追求。
教材要变
教材是培养学生的蓝本,只有高质量的教材才能使学生获得高水平的知识结构。高质量的教材要集聚最新的研究成果,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体现差异性、突出特色性。优秀的教材具有经典性、导向性、前瞻性。因此,不必强调全国统一教材。统一的结果是无个性、无特色,也不可能给千差万别的学生创造充分想象、创新的路径和空间。为此,也必须加强和规范审查和批准制度,以确保教材的水平和质量。
学校要重视教材,更要重视教师的教案。一份优秀的教案就是一篇有思想、有创意、高质量的优秀论文。规范教师的教案、重视教师的教案,是转变教育模式的基础。只有优秀的教案,才能落实改变教学模式,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才能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应将教案与科研、论文同等重视,甚至更为重视。
学生要变
不变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已经习惯于你讲我记、你说我背、你出题我考试的固定程式。进了大学,绝大部分学生依然习惯于传统的学习方式,上课不提问、下课不质疑、讨论怕发言。因此,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清楚学习的目标,不思考为什么学和如何学。仍然习惯于听家长的话,跟课堂走,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高等教育必须突破这一瓶颈,从新生入学的第一天起,就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在学习、活动、生活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在不断追求中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在积累、成长、发展过程中强化他们的主体精神,使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对创新、创造充满激情,对成长充满自信。
二是改变学习方法。学生要适应成长、成才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主动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以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为平台,以老师为指导,系统地学习、比较地学习、研究地学习,在改变培养模式的实践中提升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成效和学习水平。
三是要确立高远的奋斗目标。高等教育要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有思想、有追求、有作为的大学生应该以此为目标,勤奋努力、活跃思想、追求卓越,在改变学习模式的实践中掌握知识、学会学习、提升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专门人才、拔尖创新人才。
“培养模式之变”不仅要看到其优越性、必要性,更要看到其实际操作的艰难性。转变培养模式涉及到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不仅涉及到老师、教材、学生,还包括教育思想观念、教育教学过程的构建、评价标准的改变等,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导致培养模式的变味。
“培养模式之变”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工程,学校上下必须形成共识、齐心努力,坚持不懈地实践、探索,才能形成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具有中国特色、本校特点的培养模式。
(作者系江苏大学党委原副书记)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相关新闻
- 中科大吴思教授团队 Adv. Mater.:光致可逆固体-流体转变高分子复合材料用于压印智能纳米材料 2024-11-07
- 东华大学武培怡/焦玉聪团队 Adv. Mater.:溶菌酶构象转变调控锌金属界面电化学 2024-05-09
- 东华大学朱美芳院士/潘绍武研究员 Adv. Funct. Mater.:原位成型生物电极实现高度共形、稳定的电生理信号界面 2024-04-30
- 兰州理工高分子材料专业召开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模式座谈会 2016-01-19
-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深化 将全程质保 2013-11-28
- C9高校将共享在线开放课程 探索跨校联合辅修专业培养模式 2013-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