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召开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耶鲁、牛津等多位高校校长称,中国建成一流大学最快需20年。
前段时间,原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许智宏曾爆出猛语:中国目前没有世界一流大学。许智宏的一句短语,犹如一颗炸弹在民间迅速引爆,掀起了一阵关于世界一流大学和中国大学问题的讨论。有人认为中国的大学水平实在太低,有人认为世界一流大学并非十足完美,更有人觉得中国大学从民国以后在走下坡路,且速度越来越快。
如果说高校是一个民族未来的希望,国人对中国高校的关注无疑寄托了国人内心对民族振兴和中华崛起的质朴夙愿。然而,在本次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称中国大学最缺评判性思维的培养,大学生总是被动的倾听者、接受者。与此观点类似,牛津大学校长也称中国缺乏敢挑战权威的学生。
最快20年,我们可以催生世界一流大学。这多少还是让人心存希望,但是这讯号背后承载的尴尬和现实让人压力倍增,徒生心有余力不足之感,因为中国大学最缺评判性思维,最缺敢于挑战权威的学生。这是我们高校的尴尬和软肋,也是躺在中国高校迈向世界一流大学路上的一条“猛虎”。
常识告诉我们,一所大学有三个要素:大楼,大师,大气。大楼是指过硬的设施和先进的技术观念;大师是指大学需要有一批出类拔萃,独具品行的师长引路;大气则是整个大学的精神和气质——不卑不亢,特立独行,自由思想,独立人格。那么,中国高校何以缺乏评判性思维,何以缺少敢于挑战权威的学生?
我们不妨看看中国大学目前面临的处境。请允许我引用时评人王石川的一段话作为佐证:过度行政化的大学,行政大于学术的大学显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学术腐败频仍并难以革除的大学,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没有办学自主权,学术不独立的大学,显然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大兴土木,豪置硬件,校容奢华,把大量的资金用在行政开支上的大学,不是真正的大学;唯利是图,成为一个大型培训场,把学生当作器具的大学,不是大学;没有大学精神,日益犬儒化的大学,不是大学……总之,中国大学之所以缺少评判性思维,缺少敢于挑战权威的学生,最大的流毒还是高校姿态不开放,学术不公平,人格不独立,思想不自由。
我们常常会责怪甚至懊悔中国没有世界一流大学,也会为了斯坦福大学校长的一句“中国建成一流大学最快需20年”而盲目乐观。然而,我们究竟有没有想通一个问题——世界一流大学需要哪些品性和特质?中国高校差在哪里?依我看,就差在没有“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没有理解与领悟世界一流大学的精髓和理想。
没有明确的发展思路,没有痛下决心解开脚上枷锁的勇气,中国大学能在世界一流大学舞台上载歌载舞么?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所以,不要迷信20年这个数字,对症下药才是明智之举。
- 2020 QS亚洲大学排行榜发布,165所中国高校上榜! 2019-11-28
- 最新全球学术排名发布 | 中科院全球第1,19所中国高校/机构进入全球100名 2019-11-02
- 最新全球学术排名发布 | 中科院全球第1,16所中国高校/机构进入全球100名 2019-08-12
- 首届泰晤士高等教育中国学科评级结果揭晓 | 以学科分类来衡量世界一流大学 2020-07-23
- 为什么世界一流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率高? 2018-04-24
- “双一流”20所准世界一流大学曝光,中国高校格局面临巨变? 2017-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