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还只是一个材料大国,离材料强国还有较大差距。”
我国的新材料事业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周恩来总理在领导制定《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时就已经把新材料项目列入其中。“当时国外对中国的封锁十分严密,但经过科研工作者的多年自力更生,我国在化工、冶金等新材料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并为今天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李克健回忆说。
我国新材料技术和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新材料产业通过自主创新,在一些领域具有技术优势,如非线性光学晶体、通过材料领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了一批关键新材料,如集成电路用配套材料、超级钢、稀土功能材料、镁合金等已实现规模化生产。
一份资料显示,我国在新材料领域的基础研究已经具备相当实力,在材料方面发表的论文已占全世界第二,材料领域的发明专利从2008年开始已占全球第一。
李克健介绍说,在激光晶体、光学晶体材料等方面,我国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纳米碳管、高温合金和功能陶瓷的研究和开发等方面初步形成了自身特色,“但我国还只是一个材料大国,离材料强国还有较大差距。”
“中国新材料领域的研发水平落后发达国家的差距大约是5年,不过这种差距正在逐步缩小。”龚发金告诉记者,目前我国大约有10%左右的领域国际领先,60%—70%处于追赶状态,还有20%—30%存在相当的差距。
想要实现从材料大国向材料强国的转变,仅有科研是不够的,生产与应用也是重要标志之一。
近年来,我国政府在新材料产业发展过程中给予了大力支持,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新材料产业体系。截至2009年底,我国区域性新材料产业基地已达88家,全国20多个省市将新材料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之一,北京、湖南、山东等地新材料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新材料产业正逐步成为地区经济的重要增长极之一。
“但总体而言,我国新材料产业规模还不大,多数处于发展初期,产业呈集聚发展趋势、区域特色明显,形成了各有优势、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龚发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