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零下 20 ℃的严寒袭来,一件织物能在 50 秒内快速升温 21.2℃;反复洗涤、拉伸或者摩擦后,光热效率仍保持稳定;甚至可精准调控热量输出,适配日常保暖与局部光热理疗——天津大学封伟教授领导的FOCC团队从盐碱地植物-中亚滨藜的生存智慧中汲取灵感,研发的新型分子太阳能热(MOST)织物(SPMFS),一举破解该领域长期存在的“力学及光热性能妥协”难题。
2025年10月6日,相关成果以“Bioinspired Swelling-Deswelling Strategy Unlocks Synergistic Molecular Solar Thermal-Fabric Systems” 为题,发表于材料顶刊《Advanced Materials》,为可穿戴个人热管理(PTM)技术开辟新路径。论文第一作者为天津大学材料学院博士研究生王硕,论文通讯作者为天津大学材料学院封伟教授。
一、仿生灵感溯源:盐碱地植物的“溶胀-去溶胀”智慧,破解 MOST 织物三大痛点
MOST 织物因兼具 MOST 分子的高效光热性能与织物的柔性透气性,成为 PTM 领域的研究热点,但实际应用中仍受三大核心问题制约:① MOST 分子在织物中分布不均,工业化制备精度与产量不足;② 分子与基材相容性差,导致力学稳定性和光热效率存在下降风险;③ MOST分子易泄漏,缺乏长期耐久性。
而生长在盐碱区的中亚滨藜(Atriplex centralasiatica),其独特的“吸盐-泌盐”机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关键启发。如图 1a 所示,该植物通过表皮囊泡细胞的“溶胀-去溶胀”过程,实现盐分的吸收和泌出,既维持自身稳态,又形成防护层。这一“溶剂介导-溶质输运-可控结晶”的独特现象,成为团队设计制备策略的核心蓝本。基于此,团队以同轴湿法纺丝制备的热塑性聚氨酯(TPU)中空气凝胶纤维(HAFs),开发仿生溶胀-去溶胀策略,实现偶氮苯(Azo-C6)的高效吸收及析出,在纤维表面构建了3-5 μm 厚的均匀Azo-C6单晶层。这一策略不仅解决了 MOST 分子分布不均的问题,更通过“结构重构-界面键合”实现力学性能与光热性能的协同增强,最终力学-光热性能兼备的高效个人热管理织物。

图1. 协同增强的分子太阳能热-织物体系(SPMFS)设计示意。a) 中亚滨藜(Atriplex centralasiatica)的吸盐-泌盐机制;b) 中空气凝胶纤维(HAFs)的溶胀-去溶胀过程;c、d) SPMFS 在力学性能与光热性能方面的协同增强示意图;e) 用于个人热管理(PTM)且具备优异协同性能的 SPMFS 示意图。
二、多尺度解析溶胀- 溶胀动态过程:
1. 溶胀过程:多孔结构促进的三阶段溶胀动力学
为优化制备工艺,团队对 HAFs 的溶胀-去溶胀过程进行了多尺度机制分析,揭示了其动态变化规律。如图 2 所示,HAFs 的高孔隙率为溶剂渗透与溶质吸收提供了高效通道,其溶胀过程可明确分为 3 个阶段:快速渗透期(0-5 s):受毛细作用与浓度梯度驱动,氯仿溶液快速渗入 HAFs 多孔结构,纤维体积溶胀率迅速升至 185%(图 2d);动态平衡期(5-40 s):氯仿持续破坏 TPU 分子间氢键,使分子链间隙进一步扩大,体积溶胀率升至 236%,此阶段 Azo-C6 分子大量进入纤维内部;饱和稳定期(40-60 s):TPU 分子链溶胀达到极限,纤维体积仅发生极缓慢变化,溶胀过程趋于稳定。

图 2. 中空气凝胶纤维(HAFs)溶胀过程的多尺度机制分析。a) 纯氯仿与偶氮苯(Azo-C6)/氯仿溶液在 HAFs 表面的接触角;b) HAFs 的截面形貌;c) HAFs 外表面的孔隙结构;d) HAFs 的溶胀时间-体积溶胀率变化曲线;e) 实心TPU纤维(STFs)在纯氯仿中的体积溶胀率;f) HAFs与STFs在纯氯仿中的体积溶胀率之比值;g) HAFs 溶胀动态机制示意图
2. 去溶胀过程:动态氢键重组及偶氮苯单晶的析出
如图 3 所示,随着溶剂挥发,HAFs 体积逐渐收缩,表面张力进一步压缩孔隙结构,TPU 分子链重新排列并形成致密网络,最终纤维体积去溶胀率达 85.01%,结构致密性显著提升。更重要的是,去溶胀过程中 Azo-C6 分子在 HAFs 粗糙表面发生非均匀成核,最终形成 3-5 μm 厚的致密单晶层(无团聚)。小角 X 射线散射(SAXS)与广角 X 射线散射(WAXS)结果进一步证实,去溶胀后 TPU 分子链排列更规整,Azo-C6 单晶层结晶度高,为光热性能提升奠定结构基础。

图3. HAF去溶胀过程多尺度机制分析。a) HAFs 去溶胀动力学机制示意图;b、c) 光热气凝胶纤维(PTAFs)在反式(E)与顺式(Z)异构态下的表面形貌;d) 不同溶胀时长后 HAFs 的去溶胀率曲线;e) HAFs 体积收缩过程示意图;f) HAFs、溶胀 40 s 后去溶胀的 HAFs(HAF-T40)与光热气凝胶纤维(PTAF-T40)的孔径分布对比;g、h) 小角 X 射线散射(SAXS)与广角 X 射线散射(WAXS)的 q 轴强度曲线;i) SAXS 与 WAXS 联合图谱
三、偶氮苯负载的动态调控
团队通过调控溶胀时长与溶液浓度,实现了 Azo-C6 负载的精准控制。研究发现纤维表面在溶胀后形成褶皱结构,且粗糙度在40 s溶胀时间后达到峰值,这为 Azo-C6 结晶提供了充足位点,负载量趋于饱和,达0.22 mg/mg。同时研究了Azo-C6溶液浓度对负载的影响,发现Azo-C6/ 氯仿溶液浓度从 10 mg/mL 增至 60 mg/mL时,PTAFs的Azo-C6负载量从0.12 mg/mg增至0.56 mg/mg,浓度 40 mg/mL 时,能量密度达峰值 7.5 kJ/m2,且分布均匀;浓度超过 40 mg/mL 后,Azo-C6 开始发生团聚。

图 4. a) 中空气凝胶纤维(HAFs)在纯氯仿中不同溶胀时长(10~60 s)后的三维原子力显微镜(3D AFM)图像;b) 对应(a)中样品的均方根粗糙度(Rq)与算术平均粗糙度(Ra);c) 光热气凝胶纤维(PTAFs)在偶氮苯(Azo)/氯仿溶液与Azo-C6/乙醇溶液中的负载质量对比;d) 光热气凝胶纤维(PTAFs)在Azo-C6)/氯仿溶液中不同溶胀时长(10~60 s)后的表面形貌;e) 采用Azo-C6/乙醇溶液制备的光热气凝胶纤维(PTAFs);f) 不同浓度Azo-C6/氯仿溶液制备的光热气凝胶纤维(PTAFs)的截面形貌;g) 对应(f)中样品的负载质量与能量密度;h) Azo-C6浓度为 20 mg/mL 的光热气凝胶纤维(PTAF-C20)的三维断层扫描(3D CT)图像
四、力学-光热协同增强机制
如图 5a、b 所示,FTIR 测试揭示了Azo-C6 作为“动态交联点”限制 TPU 分子链运动,增强了TPU分子链间作用力,同时表面单晶层能分散微裂纹、缓解应力集中,从而实现了力学性能的提升。PTAFT40(溶胀40 s纤维)的断裂应变达 690%,较原始 HAFs(466%)提升 48%;拉伸强度达18.3 MPa,较 HAFs(7.99 MPa)提升129%。图 5d 进一步对比了 HAFs与PTAFT40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应力 - 应变曲线,发现PTAFT40在- 20 ℃至40 ℃范围内均保持良好机械性能,满足日常穿戴需求。
均匀分布的 Azo-C6 单晶层是光热性能提升的关键。如图 5e 所示,传统 MOST 织物中 Azo-C6 易团聚,导致光能利用率低;而PTAFs中Azo-C6均匀单晶层实现全域光能捕获,大幅提升光异构化效率。PTAFT40的E→Z异构化率达 94.87%,且Z→E逆异构化速率大幅提升。

图 5 光热气凝胶纤维(PTAFs)力学-光热性能协同增强示意。a) PTAFs力学稳定性增强机制示意图;b) HAF、溶胀 40 s 制备的 PTAF(PTAFT40)及Azo-C6粉末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c) 经历不同溶胀时长(10~60 s)的PTAFs的断裂应变与拉伸强度;d) HAFs与 PTAFT40 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应力-应变曲线;e) Azo-C6团聚结构与 PTAFs 表面在光照下的状态示意图;f) PTAFs中Azo-C6可逆光异构化机制示意图;g) PTAFT40与Azo-C6粉末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h) PTAF与Azo-C6粉末的异构化组成随光照时间变化的曲线;i) 20 ℃下,Azo-C6溶液浓度为 20 mg/mL的 PTAF(PTAFC20)与Azo-C6粉末在 420 nm光(40 mW/cm2)照射下的动力学分析
五、SPMFS 的个人热管理应用
团队针对 SPMFS 的个人热管理能力进行了多场景测试,证实其实际应用价值。如图 6a 所示,SPMFS在70内秒升温25.5℃,升温速率远高于原始 HAFs织物(2.2℃,11.6 倍)。团队模拟 – 20 ℃严寒环境,以 80 mW/cm2 模拟日光照射 SPMFS,在50秒内快速升温 21.2℃,证明其在低温环境下的高效光热性能。团队制备了 30 cm×12 cm 的大尺寸SPMFS,在穿戴测试中均表现出优异的个人热管理性能。

图 6. a) 不同织物在 420 nm 光(40 mW/cm2)照射下的表面温度随时间变化曲线;b) SPMFSC20在假人穿戴后的户外光热测试;c) 模拟寒冷穿戴条件下,SPMFSC20的个人热管理(PTM)测试示意图;d) 对应(c)测试的温度随时间变化曲线;e) SPMFSC20织物的光学图像与红外(IR)图像;f) 模拟太阳光(40 mW/cm2)照射下,对应(e)织物的表面温度随时间变化曲线
该研究受到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No. 2022YFB3805702)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基金和重大仪器研制项目(Nos.52130303和52327802)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adma.202514043
通讯作者简介:

封伟,天津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科技部中青年创新领军人才, 天津市杰出人才,天津市海河英才,天津市首批“131”创新型人才团队负责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RSC),日本学术振兴委员会JSPS高级访问学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某领域重点专项首席科学家。任第七届、第八届教育部科技委学部委员、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常务理事、导热复合材料专委会首任主任委员、分会会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材料分会高分子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分会常务理事、纤维材料改性与复合技术分会常务理事、SAMPE中国大陆总会智能复合材料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等职。主要从事功能有机碳复合材料,高导热复合材料,光热能转换存储材料,高性能氟化碳材料以及智能响应功能复合材料方向研究,研究成果在Chem. Soc. Rev.、Prog. Mater. Sci.、Adv. Mater.、Angew. Chem. Int. Ed等期刊上发表文章200余篇、出版中文学术专著1部、英文专著4部、授权中国发明专利80余项,授权国际专利5项。连续五年入选美国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科学影响力”和“年度科学影响力”榜单,入选国际学术机构ScholarGPS的2024年全球前0.05%顶尖科学家榜单(近五年)。获得教育部、天津市、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等省部级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等一等奖5项。担任《塑料工业》、《功能高分子学报》、《Thermo-X》、《Engineering Science》、《Nanomaterials》、《Energy Materials》、《Smart materials and Devices》等期刊编委。
- 江南大学王潮霞教授团队《Energy Storage Mater.》:一种可视化全太阳能光谱热储存的可穿戴人体热管理织物 2021-08-13
- 中国科学院大学黄辉教授课题组招聘特别研究助理(博士后)和科研助理 2020-12-07
- 中科院长春应化所韩艳春研究员系统评述:全高分子太阳能电池活性层相分离结构调控 2018-03-13
- 东华大学朱美芳院士、陈志钢教授团队 Prog. Mater. Sci. 综述:用于太阳能驱动海水淡化的光热织物 2025-01-09
- 浙江树人学院董立奇/西湖大学刘剀/天津大学封伟教授团队 Small:一种新型偶氮苯基光热织物可用于可穿戴热管理 2024-09-18
- 东华大学陈志钢教授团队:柔性可清洗的光热织物用于太阳能淡化海水 2019-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