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苏州大学冯良珠/刘庄教授 Adv. Mater.:构建具有DNA捕获功能的特洛伊木马样锰-壳聚糖微粒用于增效放射免疫联合治疗研究
2025-02-19  来源:高分子科技

  前期研究表明,肿瘤放射治疗会通过诱导肿瘤细胞释放DNA片段来激活cGAS-STING信号通路启动抗肿瘤免疫应答,是放疗的远隔效应的诱因之一。然后,考虑到负电性的DNA片段的入胞效率低下,开发具有能够主动捕获放疗中肿瘤细胞释放的DNA片段并促进其入胞效果,有效通过提升放疗激活cGAS-STING信号通路的能力来实现高效的放射免疫协同治疗。


  有鉴于此,苏州大学冯良珠教授和刘庄教授团队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壳聚糖分子与锰离子之间的配位做合成了具有在复杂生理条件下选择性捕获DNA能力的锰-壳聚糖(CS-Mn)微粒,用于提高放射治疗激活cGAS-STING的能力。体外实验结果显示,在水溶液中具有良好稳定的CS-Mn微粒一旦加入生理溶液中则快速解离释放线性壳聚糖分子,后者利用与DNA分子之间强烈的静电相互可以在血清等复杂生理溶液中形成带正电的DNA-CS配合物,进而显著增强DNA分子的入胞效率,并与Mn2+协同激活树突状细胞中的cGAS-STING通路并提升其抗原交叉呈递能力。将其注射到肿瘤内后,CS-Mn微粒协同局部放疗释放的DNA激活瘤内cGAS-STING细胞通路,显著提高瘤内CD8+T细胞和前体耗竭型TCF-1+PD-1+CD8+T细胞,显著提高对不同肿瘤模型中原发瘤(射线照射)和远端瘤(未照射)的抑制效果,与anti-PD-1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联合后还能抑制肿瘤全身转移(图1)。这项工作报道了一种在复杂生理条件下具有高选择性捕获DNA片段能力的特洛伊木马样锰-壳聚糖微粒用于增效放射免疫联合治疗研究。相关工作以“DNA-Capturing Manganese-Coordinated Chitosan Microparticles Potentiate Radiotherapy via Activating the cGAS-STING Pathway and Maintaining Tumor-Infiltrating CD8+ T-Cell Stemness”为题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上。文章的第一作者为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的硕士研究生张帅,通讯作者为冯良珠教授和刘庄教授。


图1. DNA捕获型特洛伊样CS-Mn微粒增效放射免疫治疗原理的示意图


  壳聚糖是一种天然的阳离子线性多糖,由于其强烈的DNA结合亲和力,已被广泛探索用于各种生物医学应用,包括基因递送和DNA提取。然而,壳聚糖的强分子间/分子内氢键使其仅溶于酸性溶液,从而限制了其在体内的直接用途。因此,本研究利用Mn2+与壳聚糖氨基和羟基之间的弱配位相互作用,合成了在水中分散性良好的锰离子配位壳聚糖(CS-Mn)微粒。所获得的CS-Mn微粒在磷酸盐缓冲溶液中快速解离,即使在含血清的条件下,也能够以94.2%的高效率动态选择性吸附DNA,并优先与DNA组装形成DNA-CS组装体(图2)。


图2. CS-Mn微粒的合成与表征


  细胞实验结果表明,CS-Mn微粒可以促进游离DNA片段进入树突状细胞(DC),并与Mn2+协同作用,通过共同激活cGAS-STING信号通路刺激DC成熟(图3)。


图3. CS-Mn微粒体外激活cGAS-STING通路


  活体治疗实验结果显示,放射治疗后瘤内注射CS-Mn微粒能够有效抑制小鼠结肠癌肿瘤(CT26)模型中原发性和远处肿瘤的生长。进一步的研究表明,CS-Mn微粒的优异的放射增敏能力归因于它们能够捕获X射线照射后释放的DNA片段(图4)。


图4. CS-Mn微粒增敏放射治疗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CS-Mn微粒可以与放射治疗协同作用,促进传统的1型树突状细胞(cDC1s)募集到肿瘤引流淋巴结中,增强肿瘤浸润CD8+T细胞的干性,并激活先天抗肿瘤免疫(图5)。


图5. CS-Mn微粒与放射治疗协同启动抗肿瘤免疫


  进一步地,作者构建了免疫原性较差的小鼠皮下Lewis肺癌肿瘤(LLC)模型,发现CS-Mn微粒能够以剂量依赖的方式增强分割放疗对原发性和远处肿瘤的治疗效果。此外,作者还构建了小鼠原位乳腺癌肿瘤(4T1)模型,发现CS-Mn微粒能够有效地提高分割放疗和抗PD-1免疫疗法联合治疗的疗效(图6)。


图6. CS-Mn微粒增敏分割放疗和放射免疫治疗


  总之,这项工作强调了一种巧妙的策略,可以制备特洛伊木马状的DNA捕获微粒作为cGAS-STING激动剂,用于有效的放射免疫治疗。考虑到除手术外,几乎所有癌症治疗方式都可以在杀伤肿瘤细胞的过程中促进DNA片段的释放,CS-Mn微粒有望普遍提高这些癌症治疗的疗效。此外,CS-Mn微粒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明确的组成和易于制备的工艺,在未来的临床转化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adma.202418583

版权与免责声明:中国聚合物网原创文章。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xu)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
  • 暂无相关新闻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