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西湖大学姜汉卿教授 Sci. Adv.:可降解折纸机器人
2025-02-09  来源:高分子科技

  近日,西湖大学姜汉卿团队、复旦大学张壮研究员联合西湖大学王蕾团队以及绍兴文理学院卢军强团队,基于折纸工艺利用可降解纤维素薄膜开发了一种可持续性闭环控制机器人系统,相关研究工作以“Biodegradable Origami Enables Closed-Loop Sustainable Robotic Systems” 为题发表于《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杂志。



  近年来,软体机器人由于其高度柔性和顺应性的特点,可以高度适配用户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因此获得蓬勃发展。目前,基于化学合成的橡胶态软材料由于其较好的成型性、弹性、稳定性以及多功能性,成为软体机器人构筑用材料的主要选择。然而,这些橡胶态软材料的制备过程通常涉及对环境有害的有机溶剂或者产生无法降解的产物,对于机器人领域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为了解决机器人制备过程中对于环境的负面影响,研究者们开始开发可回收或可降解凝胶用于构筑软体机器人,但是所构筑的软体机器人通常只具有单一的驱动或传感功能,并且由于凝胶材料力学性能的限制,所构筑的机器人的性能通常较差。因此亟需开发一种基于力学稳定可持续性材料的新型机器人结构,实现具有全机器人功能的可靠、可持续以及可降解的软体机器人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难题,研究团队将可生物降解纤维素薄膜与可变形折纸技术结合,辅以同样可生物降解的明胶离子凝胶,提出了一种构筑可持续和可生物降解的模块化自感知折纸机器人的新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为高塑性材料和软体机器人应用场景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有望进一步推动高强度塑性材料在软体机器人领域的应用。如图1所示,可持续折纸机器人模块由甘油增塑的纤维素薄膜、3D打印固定板以及明胶基离子凝胶传感器组成。纤维素折纸与明胶基凝胶分别利用水系溶剂体系进行制备,两者的合成过程均不使用任何环境不友好的有机溶剂,构筑机器人系统过程的可持续性显著提升。利用该方法构筑的可持续性软体机器人系统同时实现生态循环(生长-加工-降解)和机器人功能(驱动-传感-交互)闭环。


1可持续性折纸机器人系统的构筑方法


  如图2所示,纤维素膜的土壤降解实验显示其在8周内可以降解超过98%的重量,显示出其卓越的生物降解性,作为对比,常见的折纸构筑材料-PET在土壤中相同时间下完全不能降解。研究团队对纤维素折纸的制备过程进行了详细的生命周期评价,分析结果显示纤维素折纸在具有优异的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的同时,制备工艺的可持续性保持在较低水平,进一步通过在合成过程中引入可再生能源并开发规模化生产工艺有望显著降低其环境影响。


2. 生物降解性与可持续性评估


3纤维素薄膜增塑效应评价


  甘油是一种无毒的增塑剂,将其引入纤维素薄膜中会导致纤维素分子链和甘油之间形成较强的氢键相互作用,抑制纤维素水凝胶在干燥过程中分子链的重结晶,从而软化了纤维素薄膜的物理交联网络,拉伸过程中纤维素纳米纤维的明显拉出效应,使得薄膜的断裂能较增塑前提升超过70%(如图3)。


4. 纤维素薄膜增塑前后力学性能与相互作用


  如图4所示,虽然增塑后的纤维素膜相较初始纤维素膜具有相对较低的杨氏模量(~0.9 GPa)和拉伸强度(~48 MPa),其拉伸应变明显变大(~43%),并且具有显著的塑性,理论计算结果表明,微观上甘油的引入虽然对纤维素-纤维素之间氢键数量影响较小,但是降低了氢键相互作用的强度。


5. 纤维素折纸单元的力学性能


  如图5所示,将增塑后的纤维素薄膜利用Kresling折纸图案,成功构筑了具有优异三维可逆变形能力的折纸模块,在压缩模式下循环加载/卸载一百次能够保持初始形状,并且力学响应保持稳定,证明其作为驱动器的应用潜力。


6. 自感知折纸单元的传感性能


  折纸模块充足的内部空间使得传感器的进一步集成成为可能。如图6所示,将三组明胶离子凝胶传感器嵌入折纸模块内部,离子凝胶传感器随着折纸模块的单轴压缩而产生弯曲,导致电阻发生变化,通过标定电阻变化和折纸位移变化的对应关系,实现了自传感折纸机器人模块的构筑。由于Kresling折纸单元的模块化特性,进一步将多个折纸模块串联,构筑的绳驱动折纸机械臂,具有伸缩和万向弯曲能力。


  本研究构建的自传感折纸单元,通过对于不同位置的局部按压,会使得内部三组传感器产生不同的电阻变化,因此可以作为控制器控制电机带动机械臂的运动。同时自传感折纸模块串联后的机械臂同样具有自传感能力,通过将4节折纸模块内部各三组传感器数据进行分析,可以获得机械臂的运动情况,从而利用相同的单元,同时实现机器人控制人机交互界面以及机械臂本体的构筑,并实现机器人系统闭环控制(图7)。


7. 驱动-传感-交互闭环控制机器人系统构建


  西湖大学助理研究员卫平东,复旦大学研究员张壮(前西湖大学博士后),科研助理程少如(现为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研究生)为本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西湖大学工学院姜汉卿教授、王蕾教授以及绍兴文理学院卢军强教授为本研究的共同通讯作者。该工作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原创探索项目和青年基金项目,以及西湖大学未来产业研究中心和西湖教育基金会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ds0217


  博士后招聘:西湖大学姜汉卿课题组与复旦大学张壮课题组联合招收博士后。将提供灵活的工作模式,申请人可选择入站复旦大学或西湖大学,并支持海外交流。联合团队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资待遇与科研支持以及前沿的研究课题。申请者需取得或即将取得材料、机械、电子、自动化、计算机、生物医学工程等相关专业领域的博士学位。有意者请将将个人简历(包括教育和工作经历、主要科研内容、发表论文)以博士后应聘+本人姓名为主题发送至flexrob@fudan.edu.cn邮箱


  预期研究方向:基于可降解材料的环境友好型机器人系统;多模态触觉感知与反馈;软体与连续体机器人;折纸/剪纸机器人;力学超材料与响应性功能材料;柔性可穿戴器件与外肢体机器人;其他申请人所擅长的智能材料、机器人、柔性电子等相关课题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xu)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