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CRC)是发生在结直肠部位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全球死亡率在恶性肿瘤中高居第二位。对于CRC中晚期患者来说化疗仍是主要治疗策略。然而,化疗耐药性导致的复发和转移,使得化疗的疗效面临严峻挑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CRC化疗后的复发与一种特定的肠道微生物-具核梭杆菌(Fn)密切相关。Fn能够通过其表面的凝集素Fap2与CRC细胞表面过度表达的Gal-GalNAc特异性结合黏附到CRC细胞,而CRC部位Fn的异常增殖会促进肿瘤的发展和转移,诱导CRC细胞产生化疗耐药性。因此针对Fn进行靶向干预,减少其在肿瘤组织内的定植,有望显著增强化疗的治疗效果,并降低癌症复发的风险。
图1. GalNAc衍生的抗黏附纳米平台通过阻断Fn-宿主相互作用以增强CRC化疗的示意图。(a)OGPA的制备及其与PEG-CD通过超分子自组装得到OGPA/P-C。(b)OGPA/P-C对Fn感染的CRC的治疗机制:i)屏蔽GalNAc介导的肝脏靶向作用、延长纳米药物的血液循环时间并增强其在肿瘤组织的蓄积;ii)在CRC相关偶氮还原酶触发下暴露GalNAc靶向Fn,干扰Fap2-Gal-GalNAc相互作用,从而阻断Fn与CRC细胞的黏附,逆转Fn诱导的化疗耐药性。iii)局部释放化疗药物OxPt,有效消融CRC肿瘤。
图2. GalNAc衍生的抗黏附纳米平台的合成与表征。(a)OGPA/P-C的制备示意图。(b)OGPA和OGPA/P-C的紫外可见光谱。(c)通过DLS测定在有/无Na2S2O4情况下OGPA/P-C纳米平台的水合粒径分布。(d)OGPA/P-C的SEM图像。(e)OGPA/P-C纳米平台在10%血清溶液中培养后的水合粒径和PDI。(f)Na2S2O4存在(蓝线)和不存在(红线)时OGPA/P-C纳米平台的紫外可见光谱。(g)在有/无Na2S2O4情况下,Pt从OGPA/P-C纳米平台中的累积释放曲线。
图3. OGPA/P-C与Fn的靶向结合。(a)OGPA/P-C与Fn的结合机制。(b)CLSM观察不同组分处理后的Fn
接下来研究人员在体外测定了OPGA/P-C对Fn黏附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图4a)。结果表明,CT26和HCT116两种细胞都有较高的Gal-GalNAc表达水平,并且GalNAc和GalNAc衍生的纳米平台都具有抑制Fn在CT26和HCT116细胞表面定植的能力(图4b-i)。
图4. 体外抑制Fn黏附CRC细胞。(a)OGPA/P-C阻断Fn黏附CRC细胞示意图。(b)CLSM图像显示FITC标记的Fn与CT26和(c)HCT116细胞的黏附情况。(d-e)FITC荧光定量分析。(f)CLSM图像显示CT26和(g)HCT116细胞经不同样品处理后Fn的黏附情况。(h-i)FITC荧光定量分析。
为了进一步验证GalNAc是否可以通过抑制Fn对CRC细胞的黏附从而逆转CRC细胞的化疗耐药性,在Fn感染的细胞模型中评估了纳米平台的抗肿瘤活性。结果显示OxPt对Fn感染细胞的细胞毒性显著降低,即Fn可诱导HCT116和CT26细胞对OxPt产生化学耐药性。然而,在加入游离的GalNAc以后,CT26/Fn和HCT16/Fn组细胞的存活率均有所下降,并且随着GalNAc浓度的不断增加,细胞的存活率呈现出比较明显的下降趋势,该结果表明GalNAc可以克服Fn诱导的CRC耐药性(图5a-b)。随后进一步研究了OGPA/P-C对Fn感染的CRC细胞的作用。如图5c-d所示,用含有GalNAc的OGP和OGPA/P-C处理Fn感染的CT26和HCT116细胞后,其细胞活力低于不含GalNAc的OP和OPA/P-C,该结果表明GalNAc衍生的纳米平台可通过阻断Fn-宿主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有效逆转CRC细胞的耐药性。研究表明,Fn通过激活自噬途径诱导CRC的化疗耐药性,进一步损害化疗效果。因此研究人员使用AO染色法和蛋白印迹法评估了Fn感染的CT26细胞在不同组分处理后的自噬活性。结果表明Fn会诱导CT26细胞发生自噬,而用OGPA/P-C处理Fn感染的CT26细胞后,其自噬活性显著降低(图5e-f)。即OGPA/P-C通过阻断Fn对CRC细胞的黏附可有效抑制Fn诱导的自噬激活进而克服化疗耐药性(图5g)。
图5. 体外抗肿瘤活性和体内生物分布评估。(a)OxPt和GalNAc对CT26和Fn感染的CT26细胞的细胞毒性。(b)OxPt和GalNAc对HCT116和Fn感染的HCT116细胞的细胞毒性。(c)含有不同Pt浓度的样品对CT26和Fn感染的CT26细胞的细胞毒性。(d)不同Pt浓度(0-100 μM)的样品对HCT116和Fn感染的HCT116细胞的细胞毒性。(e)经PBS、OPA/P-C和OGPA/P-C处理后,Fn感染CT26细胞的AO染色图像。(f)相应的红绿比定量分析。(g)OGPA/P-C通过阻断Fn-宿主相互作用和抑制自噬激活来恢复OxPt活性示意图。(h)ICG、ICG@OGPA和ICG@OGPA/P-C经尾静脉注射到携带CT26肿瘤的BALB/c小鼠体内后0.5、1、3、6、9和24小时的生物分布(n = 3)。(i)体内成像和(j)给药后24小时离体器官和肿瘤中ICG的荧光定量分析。
图6. 抗黏附和体内抗肿瘤性能。(a)小鼠接种肿瘤细胞和治疗示意图。(b)不同治疗后小鼠肿瘤生长曲线(n = 6)。(c)治疗15天后切除肿瘤的代表性照片。(d)不同样品治疗后小鼠在40天内的存活率。其中(+)和(-)指静脉注射Fn与否。(e)具有代表性的肿瘤切片免疫组化染色。(f)不同样品治疗后小鼠体重的变化。(g)小鼠在不同样品治疗后主要器官和肿瘤的代表性H&E染色图像。
总之,该研究团队成功开发了一种非致死性策略,通过利用GalNAc衍生的抗黏附纳米平台(OGPA/P-C)特异性阻断Fn-宿主细胞相互作用来逆转Fn诱导的化疗耐药性,从而增强Fn相关CRC的化疗效果。该团队提出的非致死性抗黏附策略为提高Fn感染的CRC和其他实体瘤的化疗效果提供了一种创新思路。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nantod.2024.102288
- 暨南大学戴箭课题组 Adv. Funct. Mater.:溶瘤病毒样纳米颗粒用于肿瘤特异性基因递送 2024-04-23
- 吉林大学钱虎军教授课题组 JACS Au:在化学特异性精准高分子粗粒化方法发展方面取得新进展 2024-03-18
- 四川大学高会乐教授课题组 AFM:二甲双胍介导的空间特异性多响应无载体自组装纳米递药系统联合化疗重塑免疫抑制微环境 2024-02-21
- 四川大学王云兵教授团队 Biomaterials: 聚合物分子刷修饰生物瓣膜功能化改性策略研究 2023-03-08
- 华东理工刘润辉教授课题组《Nat. Commun.》:仿生启发的新一代抗植入异物反应高分子材料 2021-09-08
- 广州大学林璟团队《CEJ》:实现含细菌/染料/油复杂污水的一步分离和分离膜抗污染策略 2021-05-25
- 温医大纪建松/苏大刘庄、冯良珠 Adv. Sci.:肿瘤碎片驱动的胆固醇靶向催化水凝胶可增强微波消融联合抗肿瘤免疫反应疗效 2024-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