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华南理工大学赵祖金教授课题组 AFM:高迁移强发光蓝色延迟荧光分子实现高效率厚膜OLED器件
2024-04-03  来源:高分子科技

  兼具高迁移率和高发光效率的有机半导体材料在光电器件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包括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有机场效应发光晶体管及有机电泵浦激光器等,但是开发同时具有高迁移率和高发光效率的材料存在很大挑战,目前文献报道的材料种类较少,且大多数材料为普通荧光材料或三线态-三线态上转换发光材料,对激子的利用率较低,其在OLED器件中的效率低下。因此,开发新型的兼具高激子利用率、高迁移率和高发光效率的有机半导体材料有重要意义。


图1. A) 分子化学结构及晶体构型;B) 分子晶体堆积构型;C) AICD及NICS计算结果;D) 静电势分析; E) TCO-1的S1和T1态的自然跃迁轨道分析


  近日,华南理工大学赵祖金教授课题组通过分子工程,将苯并呋喃/苯并噻吩与占吨酮进行并环设计,开发了两个全新的具有大共轭平面结构的电子受体基团。该类电子受体基团的p电子能够在整个共轭平面上高效地离域,从而极大地促进分子间的电荷传输;同时,这种p电子强的离域性也使得整个分子平面的静电势表现为电中性,降低了平面堆积时的电子排斥作用,有利于形成有效地p?p平面堆积。此外,杂原子氧和硫的存在也有利于形成分子间氢键,这种由p?p相互作用和氢键构筑而成的分子间作用网络不仅有利于电荷的传输,也可以有效地减少分子结构弛豫导致的能量耗散,为构筑高迁移率和高发光效率的有机半导体奠定了基础。随后,作者将该类电子受体基团与给电子能力较弱的基团(10H-螺[吖啶-9,9''-呫吨)相连接,构筑了具有热活化延迟荧光特性的蓝光材料(FCO-1和TCO-1),它们的非掺杂薄膜的发光量子效率达到87%和83%,延迟荧光寿命为2.86和2.34 μs。在1.0ⅹ10?6V cm?1的电场下,FCO-1和TCO-1的电子迁移率分别为0.135和0.118 cm2 V?1 s?1,空穴迁移率分别为0.034和0.017 cm2 V?1 s?1,优于目前商业化的双极传输材料。利用该系列分子作为发光材料制备的OLED表现出优异的电致发光特性。传统的具有薄发光层的非掺杂器件的发射波长为474 nm,外量子效率达到30.2%,是目前效率最高的蓝光非掺杂OLEDs器件。同时,该非掺器件也具有低的驱动电压,高的发光亮度和很小的效率滚降。此外,它们的掺杂器件也均具有优异的器件效率表现,其中,FCO-1在30 wt%的掺杂浓度下外量子效率高达40.6%。 


图2. 器件结构A)和B),能级及功能层分子结构;C) 基于结构A的电流密度-电压-亮度图; D) 外量子效率-亮度图 (= 100, = 10); E) 外量子效率随功能层厚度变化曲线; F) 基于结构B的电流密度-电压-亮度图; G) 外量子效率-亮度图; H) 非掺杂TCO-1厚发光层和薄发光层器件的工作寿命对比图; D)和G)图中的插图: 5V处的EL光谱和FCO-1的器件照片


  为了发挥该系列材料高迁移率的优势,作者制备了器件结构简化的厚发光层OLED器件(ITO/MoO3(6 nm)/mCBP (10 nm)/EML/SF3TRZ(10 nm)/Liq (2 nm)/Al),FCO-1和TCO-1在器件中同时发挥发光材料和传输材料的作用。以FCO-1为例,在发光层厚度为100 nm时,非掺杂器件的最大外量子效率维持在22.6%,在1000 cd/m2亮度下的效率滚降仅为7.1%;同时,通过对发光层厚度进行精细调控,在60到180 nm范围内,外量子效率均可维持在20%左右,这种对发光层厚度较低的敏感性主要得益于快速的载流子迁移带来的高效的载流子复合。基于该结构的敏化器件也有优异的性能表现,以TCO-1敏化v-DABNA窄光谱发光客体的CIE色坐标为(0.15,0.27),最大外量子效率可达23.2%,在1000 cd/m2亮度下仍可维持在22.1%,且在该亮度下测得的LT50也达到了144.5 h。此外,得益于厚发光层带来的宽的复合区和低的激子密度,和薄发光层器件相比,厚发光层器件的使用寿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体现了厚发光层器件潜在的应用潜力。


  该工作制备的非掺杂薄发光层及厚发光层蓝光OLED器件效率是目前文献报道的最高水平,研究内容以“Exploring Efficient Blue TADF Materials with Ultrafast Bipolar Charge Transport for High-Efficiency Thick-Layer OLEDs”为题发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该工作的第一作者是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付燕刘昊,通讯作者为华南理工大学赵祖金教授。该工作同时得到了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的张建齐老师在GIWAXS测试表征上的帮助。该工作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的资助支持。


  原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fm.202401434

版权与免责声明:中国聚合物网原创文章。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xu)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