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太阳电池(OSCs)具有柔性、质轻、低成本、半透明、溶液可加工性和高通量卷对卷生产等优点,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光伏技术。在过去的三十年,科研工作者致力于电子给体和电子受体等活性材料的设计和开发,有机太阳电池能量转换效率的提升至20%以上。在此期间,有机光伏材料的电子激发态物理过程和机制获得的长足的发展,而其电自旋基态这一基础科学问题的研究鲜见报道,通常人为其基态为闭壳单线态(S0),活性材料的电子自旋共振(ESR)信号通常被研究者归因于极化子、缺陷、杂质、或光/水/氧掺杂的自由基阳离子/阴离子的电子自旋。
近年来,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李远课题组对给体-受体(D-A)型有机半导体的电子基态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课题组于2017年首次报道了窄带隙D-A型有机半导体普遍存在本征“开壳-自由基”基态(J. Phys. Chem. C, 2017, 121, 8579-8588),提出了醌式-双自由基共振结构的机理;于2021年利用核磁共振、电子自旋共振、超导量子干涉仪、单晶X射线衍射和理论计算等多种研究手段,系统而严密的论证了D-A型窄带隙分子的“开壳-醌式双自由基”共振结构(Nat. Commun., 2021, 12, 5889);进一步地,提出聚集诱导自由基(AIR)以解释其自由基产生和稳定机制(J. Phys. Chem. Lett., 2021, 12, 9783-9790;Chem, 2021, 7, 288-332)。这一基础研究发现,对于“给体-受体”有机半导体分子设计的重要指导意义:近五年,李远课题组在D-A开壳自由基的多功能化应用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包括作为人造固态电解质膜提升锂金属负极稳定性(Angew. Chem. Int. Ed., 2021, 60, 26718-26724)、用作高效钙钛矿太阳电池的空穴传输材料(Joule 2021, 5, 249-269;Energy Environ. Sci., 2023, doi: 10.1039/d2ee03565k)、用于海水淡化的光热转换材料(Angew. Chem. Int. Ed., 2022, 61, e202113653)和量子点太阳能电池(Adv. Mater., 2023, 2212184)等,以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发表论文30余篇。
图1 有机太阳电池的开壳双自由基给体、闭壳受体的电子基态与芳香性的关系(左);经典的高效给体和受体的电子自旋共振谱图(右)。
图2 经典给体和受体材料的共振结构和ESR谱图。
图3 BTR的(a)化学结构, (b)VT-NMR, (d)VT-ESR和(e)SQUID测试谱图;(c)A-D-A分子的热激发三线态;(f)电子基态示意图。
图4 (a-b)IDIC和IDI的共振结构;(c) ESR谱图;(d) 以PTB7-Th作为给体、IDI和IDIC作为受体的器件J-V曲线;(e-f) 晶体结构;(g) BLA曲线;(h)NICSiso(1)曲线。
图5 TIC4F、T2IC4F和BIC4F、B2IC4F的共振结构和ESR谱图。
图6 DPPC-IC4F的结构, VT-NMR, UV-vis, CV, VT-ESR和SQUID测试谱图。
基于上述结果,作者指出调控分子本征的开壳电子自旋基态特征在高性能给体和受体的设计策略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用于有机太阳电池的的给体材料普遍存在“醌式-自由基”共振结构,具有较强的ESR信号。适当的进一步降低HOMO能级,增加母核的芳香性,进而抑制给体的开壳自由基结构,有助于提升荧光量子产率,抑制非辐射损耗,从而提高器件性能。而对于受体,高性能受体均具有闭壳结构,ESR信号极其弱。引入更多的稠合芳环有助于增强共轭主链的总芳香化稳定能,以提高闭壳结构的稳定性,利于实现高性能。这项工作为认识有机光伏活性材料的本征电子结构提供了新的理解,为给体和受体的设计提供了新颖而重要的指导,对于实现高效近红外发光效率材料和优异的光伏器件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jpcc.3c01593
下载:Open-shell Donors and Closed-shell Acceptors in Organic Solar Cel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