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碳排放迅速增加,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达到创纪录的水平,导致频繁的灾难性气候环境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发展。在这种严峻形势下,我国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庄严承诺!高效的碳捕获技术是减少碳排放和二氧化碳进一步催化转化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中之重的关键技术。
气体膜分离技术因其低成本且易操作的优势对碳捕集产业发展,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其中,通过金属有机框架(MOF)和聚合物基质的结合获得的混合基质膜在气体分离方面中表现出极大潜力,但是聚合物和MOF之间实现理想的匹配始终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特别是针对新兴的高渗透性膜材料,如自具微孔聚合物(PIM)。
图1:基于多酚分子焊接策略的新型MOF填料合成示意图
图2:(a) PIM/HZIF膜CO2渗透系数和CO2/N2选择性增长率与文献报道值的对比;(b) PIM/HZIF膜和其他PIM/MOF混合基质膜的性能对比。
这种多酚分子焊接策略为新一代高性能混合基质膜提供了通用方法,有望同步实现碳捕集过程和能源回收,为污水处理系统深度碳减排过程中甲烷、氢气等气体的分离纯化提供了前瞻技术支撑。同时,该方法对于面向液相体系分离纯化的新型功能膜构筑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邵路教授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黑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化工学会分子辨识分离工程专委会委员,任领域内多个国际权威期刊编委(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Advanced Membranes)、顾问编委(ACS ES&T Engineering)等职务,连续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
邵路教授团队长期从事膜材料与膜分离的研究,先后在碳捕集气膜、耐有机溶剂分离膜、水处理纳滤/超滤/微滤及特种分离膜方向取得了系列突破性成果,其团队的研究成果已经在多个企业规模化应用,为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和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撑。邵路教授曾获得省部级奖励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已经以通讯/第一作者在高影响力国际期刊发表论文170余篇,SCI被引频次10555次,高因子为65,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国家专利30项。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3-37479-9.pdf
- 浙理工易玲敏教授团队 CEJ:非均相润湿性策略构筑高效原油/水乳液分离膜 2024-05-01
- 浙大徐志康教授团队诚聘博士后 - 材料、化学、能源、环境工程 2024-03-16
- 浙江大学徐志康教授/张超研究员团队 Small:支撑液膜穿上聚酰胺装甲,耐用的新型气体分离膜 2024-02-22
- 浙江大学周民/徐峰团队《ACS Nano》:基于锰增强细菌铜死亡的粘液渗透性局部递送策略用于细菌性肺炎治疗 2024-11-15
- 香港城市大学柴愚教授《Sci. Adv.》:给水加上“两把锁”助力全水相3D打印 2024-05-02
- 今年第7篇顶刊 - 哈工大邵路教授团队 Angew:凝胶膜助力超高性能碳捕集 2023-11-22
- 港城大杨凯/Derek Ho Angew:离子选择性迁移率差分放大器 - 增强水凝胶中的压力感应电压响应 2024-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