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雕刻分子写神奇——高分子科学家吴奇教授专访
2004-10-21  来源:中国科技大学新闻网

家在石溪

    刘:您是82年到美国留学,作为大陆文革后最早赴美的本科毕业生之一,您能否介绍您在石溪求学的情况?
    吴:我在石溪七年,那就像我第二个家乡,我太太也在那念书,两个孩子都在那里出生,对石溪的感情,我无法形容。但跟科大比,印象却不比科大深,因为做研究忙忙碌碌,很快过去了。
    在石溪念书时,阴错阳差学到这一行。赴美前我学化学物理,高分子一个字都没有学过,来了之后开始想学氮化学,我们真的是想回国,我不是说大道理,我真的是想学完了就回国。后来发生其他事情,那是另外一回事。我有机会和去年拿诺贝尔奖的劳特玻做研究,但他做核磁共振,设备要100万美元,1982年,这在中国是天文数字,我想跟他学了之后,回国我什么也做不成!于是放弃,准备学氮化学,这种经典方向只要有玻璃、管道就可以了。朱鹏年教授(Benjamin CHU)当时是系主任,找我谈话提醒我这个题目太老,希望我仔细考虑,我曾想选分子光谱,最后选朱先生做导师,这是歪打正着,因为他的东西介于化学和物理之间。朱先生和学生们都知道我一直要回去。我们有次在朱先生家吃饭还争起来了。朱先生为我说了一句话:“爱国主义并没有错”。毕业后导师留我做博士后,这很少见,因为一般不在本校做博士后,我也愿意留一段,因为太太还没有毕业。我做了两年的博士后,朱先生对我说要回国可以先申请德国洪堡研究奖学金。我们无法预见今天,以为回国后到欧洲机会很少,所以我想回国前先去德国呆一年。我离开美国前,朱先生特地请我吃了饭,他说,“实验室的门,永远对你打开;要是回国不顺利,你随时可以回来”。他的话我记得很清楚,但心里并没打算再回去。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chen)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学者介绍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