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清华大学任天令教授团队 CEJ:多功能、透气性MXene-PU网格电子皮肤用于可穿戴十二导联智能心电监测系统
2022-12-02  来源:高分子科技

  随着社会的老龄化发展和人们对心血管健康的日益关注,人们对适合日常生活中长期穿戴的更舒适的心电监测系统的需求越来越大。如果该系统能够像一位医生一样实时监测并诊断佩戴者心血管状况,及时提供个性化的建议,将很有利于促进日常个人心血管健康监护,缓解医疗资源失衡的压力。


 图1 类似“随身医生”的可穿戴智能心电监测系统


  面向日常生活中长期高舒适心电监测需求,清华大学任天令教授团队实现了一种基于MXene-聚氨酯网的多功能、透气、穿戴几乎无感的电子皮肤(MPM E-Skin)。当用作心电电极时,电子皮肤具有很低的电极-皮肤接触阻抗,高信噪比,高透气性。当用作应变传感器时,电子皮肤具有较大的应变测量范围和独特的分段灵敏特性,既适合检测脉搏、声音等小应变生理信号,也适合监测关节运动等大应变生理信号。更重要的是,通过将MPM电子皮肤与柔性心电处理电路、卷积神经网络&长-短期记忆网络(CNN&LSTM)融合智能心电算法相结合,获得的可穿戴智能心电电子皮肤系统可至少实现连续12小时的十二导联心电信号实时监测和处理,系统对四种心律失常的诊断准确率超过99%。这些结果表明,MPM电子皮肤在多功能智能医疗系统中具有巨大的潜力。特别本工作初步实现了一种类似于“随身医生”的可穿戴智能心电系统,有望用于日常长期的心血管健康监测。 



图2 MPM电子皮肤的制备方法与表征


  与之前报道的可穿戴电子皮肤相比,本工作具有以下特点:


  1. 实现了一种适合日常长期健康监测的多功能、透气的MPM电子皮肤。MPM电子皮肤基于Ti3C2 MXene和静电纺丝PU纤维组成的创新性的双层导电网络,具有良好的电学和机械性能,且其透气舒适,适合长期穿戴。当用作心电电极时,电子皮肤具有低电极-皮肤接触阻抗(1 kHz时4.68 kΩ),高信噪比(16.5 dB),高透气性(2.1838 kg/m2/day),至少可连续佩戴7天。电子皮肤用作多功能应变传感器时,其测量范围大(>40%),具有独特的分段灵敏度(GF=172.54(0~18.64%),GF=79.38(18.64~50%)),既适合检测心跳、声带振动等微弱的生理信号,也适合检测人体关节运动等大应变生理信号。 



图3 MPM电子皮肤应用于多样化生理信号监测


  2. 基于MPM电子皮肤,团队实现了一种柔性十二导联智能心电系统,它既能实时监测日常活动中的心电信号,又能对心电信号进行诊断,提供健康建议和预警。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对心电信号进行分析,可获取心血管健康建议或医疗建议;并且,目前虽然已有很多可穿戴式心电设备考虑到电池寿命和佩戴的便捷性,仅采集单导联的心电信号,但更严格的医疗诊断需要结合十二导联的心电信号进行综合判断。针对以上社会需求和科学问题,团队开发了一套柔性十二导联智能心电系统,包括(1)一套可帮助用户自主佩戴电子皮肤电极到指定位置的定制导联,(2)MPM电子皮肤电极,(3)柔性电路,(4)PC/智能手机端专用应用程序(APP),(5)智能心电诊断算法。 


图4 MPM电子皮肤的双层导电网络及基于其所构建的可穿戴十二导联智能心电监测系统


  3. 设计了一种高性能的CNN & LSTM融合智能心电算法,并将其集成到MPM电子皮肤系统中进行心电信号诊断。考虑到可穿戴设备的诊断精度和硬件要求,团队设计了一个融合卷积神经网络(CNN)和长短时记忆网络(LSTM)的智能算法来分析MPM电子皮肤系统采集的心电信号。融合智能算法在提取心电信号空间和时间信息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效率高、准确率高。此外,该算法结合了自编码器和自监督学习,以更少的参数实现了准确的诊断,使其适合在日常随身移动设备上工作。团队将该智能算法应用于树莓派和iPhone上,模拟了算法在日常可穿戴电子皮肤系统中应用的可行性。通过将MPM电子皮肤系统与CNN & LSTM智能算法相结合,所实现的可穿戴智能心电系统可实现不少于12小时的十二导联连续心电监测和处理,对正常状态和四种心律失常的诊断准确率达99%以上。 


图5智能心电监测系统实现十二导联心电信号“采集-传输-智能诊断”


  基于高性能纳米材料和先进的可穿戴系统集成方法,团队展示了一种柔性、舒适、透气的MPM电子皮肤,可用于日常生活中长期生理信号监测和诊断。在此基础上,团队创新性地实现了“随身医生”式的智能可穿戴心电系统,其具有完整的心电“监测-传输-智能诊断”能力,适合日常自主穿戴,随时随地地进行无感化健康监测。本工作有望为开发真正适合日常长期穿戴的新型可穿戴健康监测设备提供启示。


  上述相关成果以“Multifunctional, Breathable MXene-PU Mesh Electronic Skin for Wearable Intelligent 12-lead ECG Monitoring System”为题发表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上论文通讯作者为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任天令教授和杨轶副教授、北京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研究中心刘厚方助理研究员,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2019级博士生崔天睿、2021届博士乔彦聪、2021级博士生李鼎、2021届硕士黄潇睿为共同第一作者。


  任天令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基于二维材料的智能微纳电子器件、芯片与系统的研究,包括:智能传感器与智能集成系统,二维纳电子器件与芯片,柔性、可穿戴器件与系统,智能信息器件与系统技术等。团队近年来在新型二维材料电子器件和各类先进传感器及工艺方面获得了多项重要创新成果,如目前世界上栅极物理尺寸最小的晶体管、智能人工耳膜、石墨烯三维人机交互器件、石墨烯耳机、智能人工喉、新型阻变存储器、光谱可调的石墨烯发光器件、石墨烯仿生突触器件等。先后在Nature、Nature Electronics、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等重要学术期刊以及IEDM等领域内顶级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超过700篇论文。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北京市自然基金委、北京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研究中心等的支持。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ej.2022.140690

版权与免责声明:中国聚合物网原创文章。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xu)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