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子产品的小型化、高度集成化和高频化,其内部热量积累和电磁干扰问题日益严重,兼具高热导率和高效电磁波吸收性能的多功能弹性材料是解决该问题的理想选择。与电磁屏蔽材料相比,吸波材料可有效减少电磁波的反射,避免电磁波二次污染。在吸波材料微观结构设计中,需要材料内部的吸波成分充分分散、隔离,以提高吸波效果、拓宽频率范围;而提高材料导热性能,则要求材料内部尽可能连续、低缺陷、少界面,形成连续导热通路网络。导热材料与吸波材料在微观结构设计方面存在的矛盾,极大增加了在同一材料上同时实现高导热与高效吸波的难度。
图2 取向化结构NiCO@CFs弹性体实物及其厚度与取向角度调控。
图3 NiCO@CFs弹性体的结构、导热性能和机械性能。a–e) NA、A0、A30、A60和A90的横截面SEM图像以及碳元素分布和快速傅里叶变换图像的相应能谱映射;f)不同取向角度的NiCO@CFs弹性体面外导热系数比较;g)不同取向角的NiCO@CFs弹性体放置在恒温加热台上的表面温度-时间曲线;h)具有不同取向角的NiCO@CFs弹性体的连续红外图像,将其放置在恒温为180°C的加热板上;i)垂直排列的CF和NiCO@CFs阵列弹性体的热导率与最近报道的文献的比较;j)基于Agari模型的实验热导率拟合,插图为A90(垂直取向样品)的热传导路径示意图;k)不同取向角的NiCO@CFs弹性体的压缩应力-应变曲线。l)A90的恢复率和相应的压应力-应变曲线(插图);m)A90的温度曲线的存储和损耗模量。
图5 NiCO@CFs弹性体的电磁波吸收性能。计算的理论RL值为a)A0,b)A30,c)A60和d)A90的3D曲线;e)EAB和RLmin的比较,具有不同取向角和质量分数的NiCO@CFs弹性体;f)不同取向角和质量比的弹性体NiCO@CFs EAB分布;g)NiCO@CFs弹性体与其他电磁波吸收材料的EAB和RLmin比较。
图6 不同取向角的阵列NiCO@CFs弹性体的电磁波吸收性能比较;a)反射损耗,Zin/Z0,以及NiCO@CFs弹性体在3.88 mm选择性厚度下的衰减常数α;b)调控NiCO@CFs弹性体电磁波吸收性能的策略示意图。
图7 多功能阵列NiCO@CFs弹性体的工作机理。a)电场和磁场的模拟。b) 热通道路径示意图;c)综合性能比较,包括导热系数(λ)、最小反射损耗(RLmin)和有效吸收带宽(EAB)。
原文链接:A Through-thickness Arrayed Carbon Fibers Elastomer with Horizontal Segregated Magnetic Network for Highly Efficient Thermal Management and Electromagnetic Wave Absorption
Zhen Zhang, Jianda Wang, Jian Shang, Yadong Xu, Yan-Jun Wan, Zhiqiang Lin*, Rong Sun, and Yougen Hu*
Small DOI: 10.1002/smll.202205716
https://doi.org/10.1002/smll.202205716
作者介绍

林志强 本文通讯作者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副研究员
主要研究领域为高性能电磁屏蔽、电磁波吸收材料及其在电子封装中的应用。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青年科学基金、广东省区域联合基金-广佛地区培育基金/青年基金、深圳市博士启动计划、企业委托等项目;近年来,以第一/通信作者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Small, Carbon, 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oscale 等杂志发表期刊论文1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多项。

胡友根 本文通讯作者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副研究员
主要研究兴趣为导电功能复合材料及其在电磁兼容、电互连、柔性电子等领域的应用。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科学基金、JW科技委、工信部、深圳市技术攻关/基础研究、企业委托等项目10余项;参与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广东省科研创新团队、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等项目。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Nano-Micro Letters, Nano Energy, Small, Materials Horizons等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30余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80余件,PCT专利4件,授权专利30余件,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Soft Science期刊青年编委及Nano Energy, CEJ, ACS AMI等国际期刊审稿人。
- 广工闵永刚/黄锦涛团队 ACHM:用于集成热管理和电磁波吸收的高性能聚酰亚胺/聚吡咯-碳纳米管@PCM复合材料 2025-01-10
- 陕科大马建中教授/闫凯副教授 AFM:新型高效电磁波吸收的多模态可穿戴织物传感器 2024-12-17
- 南开大学黄毅教授、马文乐助理研究员 AFM:具有低频兼容性的强磁-介电协同梯度超材料增强多频谱超宽带吸收 2024-03-30
- 西工大顾军渭/阮坤鹏团队 Angew:本征高导热液晶聚二甲基硅氧烷热界面材料 2025-01-22
- 福建物构所林悦团队 AFM:单分子层界面软化技术助力高填充量热界面材料实现低热阻 2024-04-15
- 浙理工曹志海、郑思佳/浙大第二医院俞星 Small:受肺泡结构启发的LM-PBs/GLAP高性能热界面材料 2023-12-07
- 郑州大学王建峰/王万杰 AFM:超低红外发射透气聚合物织物用于红外隐身及高效电磁-热管理 2025-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