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物体隐蔽起来使其无法被外界观察者发现的隐身衣是超材料领域一直以来的研究热点。在光学、热学和电学等领域,与各类物理场相对应的隐身衣已实现实际的制造。相比之下,针对力学响应场的力学隐身衣设计,相关研究的进展却较为缓慢,现有的设计多局限于简单形状的单一空洞及特殊的基体微结构。
近日,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朱平教授团队与美国西北大学Wei Chen教授团队及美国加州理工学院Chiara Daraio教授团队开展合作研究,基于大型的超材料数据库,提出了一种基于计算均匀化、拓扑优化和图模型优化的数据驱动设计方法,利用超材料高度可调的力学性能,实现一个或多个任意形状空洞的在各类基体微结构及多种边界条件下的力学隐身,提供现有设计无法达到的隐身效果及设计自由度。该成果以Mechanical Cloak via Data-Driven Aperiodic Metamaterial Design为论文题目发表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
该设计方法是基于超材料库内单胞的材料性能空间,利用均匀化方法将整个超材料结构视作连续介质,使用拓扑优化方法对力学隐身衣的形状拓扑及其内部材料性能分布进行同步的设计,再从材料库中为不同区域的材料性能筛选出一组对应的候选单胞,通过构建马尔可夫随机场图模型,并利用对偶分解算法并行地进行图模型的能量最小化问题求解,从每一候选组中选取一个最优的单胞,填充至超材料结构的对应区域,在满足设计性能要求的同时,实现相邻单胞在几何和力学上的协调连接,得到可直接进行制造的力学隐身衣。
图2 (A~O) 不同结构(均匀、无隐身衣及有隐身衣)及其仿真、实验实测位移场对比,(P,Q) 设计及实际制造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为了验证方法有效性,论文分别设计了不同边界条件、空洞形状和基体微结构样式的力学隐身衣,包括由两个不规则孔组成的蝶状空洞,通过数值模拟与对3D打印件的实际实验测量,对力学隐身效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力学隐身衣在各设计案例中,均可大幅度降低空洞引起的力学响应扰动,展现出优异的力学隐身性能,而所提出方法所特有的自适应拓扑形状设计,相比传统固定拓扑的设计,能够进一步提高隐身性能。数据驱动框架的引入,实现了在各异的设计条件下,快速获得对应优异隐身衣结构的能力,解决了以往方法在应用问题上的局限性。未来,该方法有望应用于各类具有非均质力学性能要求的工程结构中,如软体机器人和仿生假体,实现定制化和特殊化的设计。
图3. (A)考虑的各类边界条件, (B) 各类条件下的带隐身衣前后位移扰动量对比, (C~L)各类隐身衣设计及其局部放大图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博士生王力为是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朱平教授、Prof. Wei Chen与 Prof. Chiara Daraio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 港城大机械超材料组诚招2025秋季全奖博士和研究助理 - 力学、机械、软材料物理、算法 2024-10-17
- 哈工大冷劲松院士团队《Adv. Funct. Mater.》:一种具有形状记忆重构和多感官功能集成的超材料电子皮肤 2024-08-27
- 南工陈苏教授团队 Adv. Mater.:基于高固含量胶体光子晶体微球的超材料 2024-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