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尿管支架管是泌尿外科常用的引流植入物,目前所有患者均需经历二次手术取出支架。支架取出手术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支出,另一方面,在支架管植入期间有26.7%的患者会出现导管相关尿路感染。研究发现高达90%的支架管表面有病原体黏附,其中55%以生物膜形式存在。因此,制备力学性能优良、降解行为可控、生物相容性高且能长期抗生物膜的可降解输尿管支架具有重大意义。生物膜形成的关键是蛋白的黏附,而触杀型抗菌表面多为聚阳离子,容易在静电力作用下与带负电的蛋白结合,致使抗菌表面的失效。
王璐教授团队开发出一种纤膜结构可降解输尿管支架管,通过多巴胺的自聚合在支架管表面构建微纳米级仿生突起,进一步交联超支化聚酰胺-胺大分子提高支架的亲水性和表面电位,构建超亲水聚阳离子表面。在体内外实验中,支架管展现出高效持久的抗生物膜性能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图1 纤膜结构输尿管支架管的制备、表面改性及抗生物膜机制示意。
采用PGA和PGLA复丝纤维编织管状织物,热处理得到纤膜结构支架管。将多巴胺在支架管表面自聚合形成微纳米级仿生突起,进一步交联超支化聚酰胺-胺大分子构建超亲水聚阳离子表面。在尿液环境中,氨基基团优先与水分子结合形成水合层,防止蛋白及细菌尸体的黏附。
图2 支架管表面纤膜结构及微纳米突起结构电镜图。
支架管由毫微米级微型单元的纤维束构成,可防止降解碎片过大引起输尿管堵塞。纤维及膜表面经多巴胺自聚合后形成微纳米颗粒,进一步交联超支化聚酰胺后颗粒粒径增长。
图3 体内植入后,支架管表面细菌计数、电镜观察及活/死细菌染色图片。
与商用聚氨酯支架管及未经处理的纤膜结构可降解支架管相比,超亲水抗菌支架管展现出明显的抑制细菌粘附及生物膜形成的效果。
该研究以Biodegradable Anti-Biofilm Fiber-Membrane Ureteral Stent Constructed with a Robust Biomimetic Superhydrophilic Polycationic Hydration Surface Exhibiting Synergetic Antibacterial and Antiprotein Properties为题,发表于国际期刊《small》,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是东华大学纺织学院博士生高立恒,刘星星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徐明曦,通讯作者为东华大学王璐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达骏和王一惟。
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epdf/10.1002/smll.202006815
- 广州大学林璟课题组JMCA:一种可在任意材料表面实现防黏附抗生物膜的新战略 2019-11-04
- 浙江大学高长有教授课题组通过多巴胺沉积稳定大尺寸聚酯微粒表面的多级突刺结构、促进骨再生 2021-03-30
- 中科院化学所肖海华研究员团队ACS Nano:具有串联荧光基团的近红外二区可降解高分子同时实现治疗过程中药物的追踪和疗效的反馈 2021-03-11
- 长春应化所章培标研究员课题组《AFM》:在植入体磁控降解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2021-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