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玉良:科学家要有健全的人格
2006-12-13  来源:《人民日报》

成材的“三C理论”

    问:您是文革期间上的大学,好多人在大学里并没有学到多少东西,您怎么过来的?

    杨玉良:我初中只读了一年书,就下乡6年。在我最想读书、最有创造力的时候,我没有机会,我们是不幸的一代。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当时整个教育陷入混乱,我也没有受多少老的教育方式的束缚,受到的不良影响小,这对我来说又是幸运的。对于好学的人来说,这是件好事。当然,前提是好学。

    问:在化学家里,您的物理、数学、生物等学科的知识也很丰富,如何做到这一点?

    杨玉良:应该说我比较重视基础。我还有幸成为复旦大学物理系的兼职教授,这得益于大学时的兴趣,靠自学,由此也养成了我的一套学习模式。

    问:我对这套学习模式很好奇?

    杨玉良:比如学一门课,我至少找来三个版本的教材比较着看:两本国内、一本国外,比较学习可以汲取每本书的最精华部分。再如,看一本书先从框架入手,如同看房子,先看看门窗朝向、进出通道,再进去细看房间,就不大会迷路,知道它在整个学科知识架构网上处于什么位置,为今后的融会贯通打下基础。还比如,我上大学时有个习惯:内容看懂了,不盲目地做太多的习题,尤其是同一概念下的同类型习题。

    问:理工科不是很强调练习的重要性吗?

    杨玉良:我进大学时已经24岁了,再按部就班地学,那得学到什么时候(大笑)?我学习的过程有点类似中国经济,虽然有些不平衡,但总归是要加快发展的。我的逻辑是:学一门知识,把握了精髓、搭起了框架,就等于绘制了导航图,可能对细节你并不稔熟,但一旦需要,随时可以翻出来研究,同样能解决问题。这叫急学现用,但决不浮光掠影。

    问:您对青年人成材的品质要求是什么?

    杨玉良:我总结出一个“三C理论”,青年人成材应有自信心(confidence)、沟通能力(communication)和合作能力(cooperation)。做任何事,首先要有自信,没有这个什么都完了。杨振宁先生曾说过,他一生最大的贡献也许不是得诺贝尔奖,而是帮助中国人改变了一个看法――中国人不如外国人的看法。其次,很多你认为正确的观点是需要你去为之辩护的,没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不行。最后一点是合作能力。现在,大部分的科学问题都离不开团队的合作,合作能力自然十分重要。特别要强调的是,合作者是平等的,哪怕是自己的博士生,彼此也是合作关系,不存在谁为谁打工。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学者介绍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