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基础研究30年:期待原创性成果
2008-12-16  来源:科学时报
关键词:
    一个显著特征标志着中国科学30年的发展主线:逐渐从模仿和跟踪向自主创新过渡。而30年的实践也表明,基础研究的地基作用与我国科技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息息相关。
 
    从更为人本的视角看来,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年轻一代研究人员正在更多地将科研视为一个平凡的职业,而研究的着眼点也更多地从兴趣和好奇转为结合国家和社会需求以及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这使基础研究的影子变得几乎无处不在。
 
    随着科学界、中央政府乃至全社会对基础研究重要性认识的加深,基础研究也逐渐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找准了自己的位置。
 
    在跟踪和创新之间
 
    今年4月,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司长张先恩谈及30年我国基础研究的发展现状时说,总体而言,近30年我国科学研究活动大部分时间是在跟踪和追赶,目前进入比较活跃的创新阶段。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基础研究领域主要还是跟踪。”中国科学院院士、土壤地理与土地资源学家孙鸿烈说,“个别学科或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开始应用基础科学知识,解决中国的某个实际问题。因为国情不一样,能解决些自己的具体问题也代表着创造性。阐明某一新规律,创建一个新的理论,都是基础研究做的事情,这方面我们还没有重大突破,如果我们在这方面有重大创新的话,或许就会获诺贝尔奖。”
 
    今年11月13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称,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科研实力逐步增强,高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整体差距明显缩小,局部已形成优势;60%以上的技术从无到有,如今已进入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另有25%仍然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但在原来基础上有很大进步。近年来,我国对基础研究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2007年全国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支出为174.5亿元,是1995年的9.7倍;用于基础研究的人力投入达13.8万人年,是1991年的2.3倍。
 
    “但总的来说,30年来我国基础研究领域的发展还只是量变,并没有发生‘质变’。”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说,“如果要给我国基础研究领域,从跟踪研究到自主创新之间划条界限的话,我认为目前还划不出来。30年来,我们在基础研究方面的积累还不够,我们还没有取得真正的创新成果,尤其是原创性成果。”
 
    让创新的步子更稳健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新一轮的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与此同时,经济高速增长伴随而来的问题也逐渐凸显,怎样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许多瓶颈问题急需从深层次上探求内在的科学规律,急需从科技的角度提出破解的思路与方法。
 
    “1998年,国家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启动。当时很有意思,有的部委提意见,说这是在弄概念,圈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姚建年说,“但过了两年,情况变了,我们国家对创新的认识空前提高,整个国家都在提倡创新型国家建设了,提倡自主创新。从居民、研究人员到中央领导对基础研究的认识和重视有很大改变。”
 
    1997年,国家科教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提出,“对于自由探索的研究工作主要依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面向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科学研究主要通过规划、计划的实施去推动”。根据这次会议精神,原国家科委组织制定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以此为标志,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的“973”计划正式启动。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蔚蓝)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
  • 暂无相关新闻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群英聚首承担项目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