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相聚走进天津大学,作客北洋大讲堂,与现场近两千名师生讲述自己的科研心路历程,分享各自领域最新科研成果。他们是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国家“千人计划”外专项目(短期项目)入选者、天津大学药学院教授弗雷泽·斯托达特;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布鲁斯·博伊特勒;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阿达·约纳特;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罗伯特·格拉布;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巴里·夏普莱斯。
布鲁斯·博伊特勒、阿达·约纳特、罗伯特·格拉布三位科学家还被聘为天津大学名誉教授。而巴里·夏普莱斯已于2008年获聘天津大学名誉教授。
“科学的进步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弗雷泽站在讲台上,仍旧以一身红色唐装,分享着自己的科研故事和感悟。他讲述了自己在超分子领域几十年来所做的科学研究。索烃、轮烷、分子梭、奥林匹克环......利用各种非共价键,他构建了一系列分子模型。此外,他讲述了自己合成分子机器,能通过还原、氧化、加热等一系列步骤控制分子运动,完成能量转移。这些分子机器,在能量储存和信息传输领域有巨大的潜在应用。
弗雷泽特别强调,在他的实验室中,许多中国学生对这一领域研究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在天津大学工作期间,他看到了中国在分子器件领域的快速发展,见证了中国专家学者为分子器件及纳米科技作出的卓越贡献。
布鲁斯·博伊特勒2011年因“先天免疫系统激活”的研究,获得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引发极大关注。
很多人并不知道,他的成就始于对危害人类200余年的内毒素的研究。从1891年内毒素被发现以来,每年数以百计的人死于内毒素感染。上世纪80年代,科学家们确定了内毒素的主要成份的结构,其中以LPS物质为最为典型。但LPS在体内如何激活细胞因子的受体一直未知。布鲁斯基于两种对LPS抵抗的小鼠亚系,于1993年开始了艰苦的搜寻LPS受体的工作。在经历种种失败后,他终于在5年后一个秋季的夜晚,在对历史数据重新分析的时候,发现了TLR4这个基因,并证明了它就是LPS的受体,从而开创了先天免疫的新领域。布鲁斯介绍了其课题组开发的正向遗传学研究的流程,并强调了正向遗传学作为一个强大的工具对人类摆脱疾病困扰的贡献。
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达·约纳特教授因解析核糖体建构获奖。核糖体是细胞内蛋白合成的机器,也是抗生素作用的主要靶点。阿达利用大量图片和动画形象生动介绍了蛋白质合成工厂——“核糖体”的结构功能、作用机理以及与抗生素耐药性的内在关系。
众所周知,抗生素耐药性问题一直是世界难题。阿达·约纳特通过对核糖体精细结构的解析,可以定向设计出对病原菌核糖体抑制力更强的抗生素。她通过对不同种类病原菌的核糖体结构解析可以获得菌种特异的抗生素。她认为,开发可降解的抗生素将会是控制病原菌耐药性的新方向。
此次天大之行是罗伯特·格拉布教授第一次来天津,他因烯烃复分解的研究获得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1969年,格拉布得知工业界关于烯烃与烯烃连接的反应,“当时觉得很有趣,便一直做到了现在。”格拉布将烯烃复分解反应运用到了天然产物、药物分子、化学工业、昆虫引诱激素以及石油管道涂料等方面。“好的研究必定是有生命力的,可以进行多种尝试的,可以取代旧的技术和工程的,并且是可持续的。”
巴里·夏普莱斯教授从点击化学的角度探索了化学领域中难以活化的六价硫氟交换反应。点击化学是由巴里本人在2001年引入的一个合成概念,主旨是通过小单元的拼接,来快速可靠地完成形形色色分子的化学合成。他利用该反应高效合成了高分子化合物,探讨了与生物分子的可控连接,成为药物开发和生物医用材料等化学合成领域最为有用和吸引人的合成理念之一。
此次诺奖得主来天大系列活动,包括“诺奖大师与高中生面对面”,“分子科学与人类科技的未来学术会议”等多项活动。
本次北洋大讲堂活动由世界顶级期刊《自然》和《科学》杂志冠名,还得到《细胞》等国际知名期刊和机构的赞助。
- 全球诺贝尔奖最多的30所大学,猜猜第一名是谁? 2019-03-19
- 华东理工大学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将人工分子机器应用到离子跨膜传输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18-12-04
- 日本屡屡斩获诺奖原因何在 2016-10-10
- 天津大学史志远教授团队招聘科研助理 - 高分子化学、微凝胶/微囊泡/脂质体、酶包裹递送载体、微流控 2024-12-17
- 南京大学张晔团队诚聘高分子合成方向博士后、科研助理、博士生 2024-12-07
- 天津大学史志远教授团队招聘科研助理 - 高分子化学、微凝胶/微囊泡/脂质体、酶包裹递送载体、人造细胞、微流控 2024-10-14
- 天津大学杨静教授与宁波材料所《Nano Lett.》:阐明电荷对纳米石墨烯抗冻效果的影响机制,并研发新型防冰涂料 2025-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