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在柔性超级电容器研究中取得进展
2016-06-27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微纳技术与器件研究室研究员叶长辉课题组,在柔性超级电容器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结果发表在Small 杂志上(Small, 2016, 12, 3059–3069)。
柔性可穿戴式及便携式电子器件,要求驱动其工作的供能器件不仅能提供足够的功率密度及能量密度,还需具有良好的柔韧性。超级电容器具有较高的功率密度、循环稳定性以及快速充放电的特性,是一种非常有应用潜力的供能器件,然而较低的能量密度一直限制着其实际应用。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超级电容器的能量密度并使其柔性化是目前超级电容器研究领域的热点。
二氧化锰是一种具有高理论比容量的(1370 F g-1)的赝电容材料,非常有希望应用于高能量密度超级电容器的制备。然而其较差的固有电导率(10-5-10-6 S cm-1),使得单纯通过增加活性材料厚度无法提高其储电能力,严重阻碍了其在高能量密度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该课题组研究人员基于前期发展的插指电极激光印刷技术(J. Mater. Chem. A, 2014, 2, 20916-20922),并结合电沉积技术,在柔性PET基底上制备了一种二氧化锰基三维叠层插指电极,并以此电极进一步制备了柔性超级电容器。这种三维叠层插指电极构型,可以有效地增加二氧化锰与金电极的接触面积,克服二氧化锰电导率较差的瓶颈问题,通过Z轴方向的叠加,在不增加电极面积的条件下,有效地增加电极活性材料的总体厚度,增大了器件的面电容密度。通过这种电极结构设计,获得的柔性超级电容器可以达到11.9 mF cm-2 的最大面电容密度,并且理论上可以通过进一步的电极叠加,获得更高的面电容密度。
此外,研究小组还受邀撰写了关于微型超级电容器的综述文章(Energy Storage Materials,2015,1,82–102)。
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科院国际团队项目的资助。
柔性可穿戴式及便携式电子器件,要求驱动其工作的供能器件不仅能提供足够的功率密度及能量密度,还需具有良好的柔韧性。超级电容器具有较高的功率密度、循环稳定性以及快速充放电的特性,是一种非常有应用潜力的供能器件,然而较低的能量密度一直限制着其实际应用。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超级电容器的能量密度并使其柔性化是目前超级电容器研究领域的热点。
二氧化锰是一种具有高理论比容量的(1370 F g-1)的赝电容材料,非常有希望应用于高能量密度超级电容器的制备。然而其较差的固有电导率(10-5-10-6 S cm-1),使得单纯通过增加活性材料厚度无法提高其储电能力,严重阻碍了其在高能量密度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该课题组研究人员基于前期发展的插指电极激光印刷技术(J. Mater. Chem. A, 2014, 2, 20916-20922),并结合电沉积技术,在柔性PET基底上制备了一种二氧化锰基三维叠层插指电极,并以此电极进一步制备了柔性超级电容器。这种三维叠层插指电极构型,可以有效地增加二氧化锰与金电极的接触面积,克服二氧化锰电导率较差的瓶颈问题,通过Z轴方向的叠加,在不增加电极面积的条件下,有效地增加电极活性材料的总体厚度,增大了器件的面电容密度。通过这种电极结构设计,获得的柔性超级电容器可以达到11.9 mF cm-2 的最大面电容密度,并且理论上可以通过进一步的电极叠加,获得更高的面电容密度。
此外,研究小组还受邀撰写了关于微型超级电容器的综述文章(Energy Storage Materials,2015,1,82–102)。
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科院国际团队项目的资助。

图:(a) 制备工艺流程图;(b) 三维叠层插指电极侧切面扫描电镜图;(c)不同层数三维叠层插指电极在不同面电流密度下的面电容密度图;(d)器件在90°弯曲角度下的循环伏安曲线图(内插图为器件在90°弯曲角下的光学照片)。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xu)
相关新闻
- 宾夕法尼亚大学杨澍教授团队 Sci. Adv.:液晶弹性体/锆钛酸铅柔性热释电能量收集器 2025-02-17
-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唐本忠院士团队 AFM:自上而下法制备AIE/柔性木基伤口敷料 - 助力耐药菌感染伤口快速愈合 2025-02-13
- 大连理工大学董旭峰教授团队 Small:面向柔性应变传感的强韧、抗冻、抗菌多重交联水凝胶 2025-02-11
- 陕科大王学川/王海军/党旭岗 Mater. Horiz.:一种生物质衍生的多功能导电涂料助力可穿戴智能纺织品和皮肤生物电子一体化 2025-02-17
- 加州理工学院高伟教授课题组 Nat. Mater.: 全打印MIP开创可穿戴与植入式双重应用新篇章 2025-02-05
- 苏州大学李刚教授课题组 Compos. Sci. Technol.: 适用于数字医疗中不同微环境的自适应响应能力的柔性应变传感器 2025-02-02
- 西南交通大学鲁雄团队/浙江树人学院姜丽丽团队 Nano Lett:具有生物相容性、能“粘”在人体组织上的全水凝胶超级电容器 2025-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