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在柔性超级电容器研究中取得进展
2016-06-27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微纳技术与器件研究室研究员叶长辉课题组,在柔性超级电容器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结果发表在Small 杂志上(Small, 2016, 12, 3059–3069)。
柔性可穿戴式及便携式电子器件,要求驱动其工作的供能器件不仅能提供足够的功率密度及能量密度,还需具有良好的柔韧性。超级电容器具有较高的功率密度、循环稳定性以及快速充放电的特性,是一种非常有应用潜力的供能器件,然而较低的能量密度一直限制着其实际应用。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超级电容器的能量密度并使其柔性化是目前超级电容器研究领域的热点。
二氧化锰是一种具有高理论比容量的(1370 F g-1)的赝电容材料,非常有希望应用于高能量密度超级电容器的制备。然而其较差的固有电导率(10-5-10-6 S cm-1),使得单纯通过增加活性材料厚度无法提高其储电能力,严重阻碍了其在高能量密度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该课题组研究人员基于前期发展的插指电极激光印刷技术(J. Mater. Chem. A, 2014, 2, 20916-20922),并结合电沉积技术,在柔性PET基底上制备了一种二氧化锰基三维叠层插指电极,并以此电极进一步制备了柔性超级电容器。这种三维叠层插指电极构型,可以有效地增加二氧化锰与金电极的接触面积,克服二氧化锰电导率较差的瓶颈问题,通过Z轴方向的叠加,在不增加电极面积的条件下,有效地增加电极活性材料的总体厚度,增大了器件的面电容密度。通过这种电极结构设计,获得的柔性超级电容器可以达到11.9 mF cm-2 的最大面电容密度,并且理论上可以通过进一步的电极叠加,获得更高的面电容密度。
此外,研究小组还受邀撰写了关于微型超级电容器的综述文章(Energy Storage Materials,2015,1,82–102)。
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科院国际团队项目的资助。
柔性可穿戴式及便携式电子器件,要求驱动其工作的供能器件不仅能提供足够的功率密度及能量密度,还需具有良好的柔韧性。超级电容器具有较高的功率密度、循环稳定性以及快速充放电的特性,是一种非常有应用潜力的供能器件,然而较低的能量密度一直限制着其实际应用。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超级电容器的能量密度并使其柔性化是目前超级电容器研究领域的热点。
二氧化锰是一种具有高理论比容量的(1370 F g-1)的赝电容材料,非常有希望应用于高能量密度超级电容器的制备。然而其较差的固有电导率(10-5-10-6 S cm-1),使得单纯通过增加活性材料厚度无法提高其储电能力,严重阻碍了其在高能量密度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该课题组研究人员基于前期发展的插指电极激光印刷技术(J. Mater. Chem. A, 2014, 2, 20916-20922),并结合电沉积技术,在柔性PET基底上制备了一种二氧化锰基三维叠层插指电极,并以此电极进一步制备了柔性超级电容器。这种三维叠层插指电极构型,可以有效地增加二氧化锰与金电极的接触面积,克服二氧化锰电导率较差的瓶颈问题,通过Z轴方向的叠加,在不增加电极面积的条件下,有效地增加电极活性材料的总体厚度,增大了器件的面电容密度。通过这种电极结构设计,获得的柔性超级电容器可以达到11.9 mF cm-2 的最大面电容密度,并且理论上可以通过进一步的电极叠加,获得更高的面电容密度。
此外,研究小组还受邀撰写了关于微型超级电容器的综述文章(Energy Storage Materials,2015,1,82–102)。
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科院国际团队项目的资助。

图:(a) 制备工艺流程图;(b) 三维叠层插指电极侧切面扫描电镜图;(c)不同层数三维叠层插指电极在不同面电流密度下的面电容密度图;(d)器件在90°弯曲角度下的循环伏安曲线图(内插图为器件在90°弯曲角下的光学照片)。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xu)
相关新闻
- 清华大学吉岩、北理工仵雅禾《Nat. Commun.》:仿生配位化学破解动态液晶弹性体“韧性-柔性-做功”不可能三角 2025-10-05
- 南京林业大学杨蕊副教授 Carbohyd. Polym.:木基高强度粘附性导电水凝胶用于柔性传感器 2025-09-28
- 东北林大李健教授团队/哈工大赵伟副教授 CEJ:用于健康监测的一体化设计、制备的柔性压阻式传感装置 2025-09-23
- 湖南大学刘松教授团队 AFM:MXene-热致变色混合薄膜实现无干扰压力-温度双模传感 - 引领可穿戴医疗新潮流 2025-10-03
- 长春应化所张强、卢宇源 AFM:光驱动形状记忆超级电容器 - 可穿戴储能的安全与耐久新方案 2025-09-29
- 河北工业大学王瑞虎/王丹 Angew:多重非共价作用介导能量耗散调制的氢键有机框架水凝胶助力可穿戴手势识别 2025-09-06
- 新疆大学吐尔逊·阿不都热依木教授团队 JCIS/CEJ:高分子材料助力MXene基超级电容器的构筑及其性能研究 2025-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