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届中国专利奖颁奖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加工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瞿金平代表获奖人员发言后,接受记者采访时欣慰地笑道,“这是我第二次获得中国专利金奖了。”原来早在1997年,瞿金平带头发明的“电磁动态塑化挤出方法及设备”专利就第一次让他登上了中国专利金奖的领奖台。17年之后,由他带头研发的“基于拉伸流变的高分子材料塑化输运方法及设备”(专利号:200810026054.X)又一次摘得了中国专利金奖。
三十年磨一剑
瞿金平向记者介绍,他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1981年和1987年他先后取得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塑料机械学士学位和轻工机械硕士学位,可以说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华工人。毕业后,他留在华南工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一干就是30年。
“可能大家觉得这个领域没什么好研究的,在机械行业里算是冷门的方向了,但我却觉得研究起来很有内容很有意思,也就一直坚持了下来。”瞿金平说道。30年来,他一直从事着在别人看来“没什么好研究的”机械行业中的冷门——塑料成型加工技术与装备及其理论的研究与教学。在别人眼里看似冷门的方向,瞿金平却在其中找到了乐趣,“津津有味”地专研起来。30年中,有多少个日日夜夜是在实验室度过的,他自己早已记不得了,即使在1998年至2007年担任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的10年里,他也没有丝毫松懈对科研和教学的专研。
“在科学与技术研究的道路上,我不喜欢走前人走过的路,坚持探索新的途径,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瞿金平谈起自己的科研之路时说。瞿金平作为学科带头人带领华南理工大学的科研团队一直追求学科的最前端,开展了大量开拓性工作,取得了多项具有原创性、实用性的重大成果。他曾经主持了国家“八五”“九五”重点科技攻关等项目,开创性地将电磁场产生的振动力场引入聚合物加工出全过程,提出用振动力场控制聚合物加工过程及生成物的凝聚态结构与性能的创新方法,取得突破性的创新成果,使我国在该领域处于技术领先地位。该创新成果在8个国家和地区获得了发明专利权,同时也获得了中国发明专利金奖。
双鬓白硕果丰
瞿金平向记者介绍,此次获得金奖的“基于拉伸流变的高分子材料塑化输运方法及设备”,是一种高分子材料塑化加工基础型创新方法和技术,广泛用于塑料、橡胶、化纤等高分子材料塑化输运加工成型。本专利技术可以开发出挤出、注塑、混炼等多种塑料加工工艺及成套技术及装备。
更可贵的是,该专利属于基础型专利,提出了基于拉伸流变的高分子材料塑化输运新方法与原理,大大提高了加工过程中传质传热效率,解决了传统高分子材料塑化加工技术由于受剪切流变支配束缚而导致的热机械历程长、能耗高等问题,提供了一种能耗低、效率高、设备体积缩小、物料适应性提升的高分子材料塑化输运方法,将叶片塑化输运单元应用于多层复合高阻隔包装膜吹塑成型装备、中空格子板挤出成型设备、预塑式注射成型设备等,并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在拥有中国发明专利的同时,华南理工大学还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了美国、欧洲、日本等16个国家及地区的发明专利申请,目前已经获得10个国家和地区的发明专利权。
30多年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染白了瞿金平的双鬓。他用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勤勤恳恳的工作收获了累累硕果,其创新成果两次获得中国专利金奖,拥有中国20多件发明专利,国际发明专利3件,荣获国家发明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以及省部级科技奖励多项等荣誉。
“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我们科研团队,它体现了国家对知识产权的重视,更是对我们发明人的激励和关怀。作为发明人,我深感这既是荣誉更是鞭策。” 瞿金平希望团队继续致力于高分子材料加工领域,使新技术在传统技术及设备难以胜任的高分子新材料制备与加工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助力产业转型升级贡献一份力量。
- 瞿金平院士华科大团队牛冉研究员 CEJ:具有纳米结构的光热水凝胶膜用于铀吸附 2024-09-30
- 华南理工大学瞿金平院士/张桂珍教授团队 Matter:微三明治结构多孔膜用于持久高效被动辐射冷却 2024-09-26
- 瞿金平院士华科大团队牛冉研究员《J. Hazard. Mater.》:基于金属有机框架的水凝胶微纳马达用于铀检测和去除 2024-02-14
- 四川大学黄茜研究员、金发科技黄险波博士、刘双博士《ACS Macro Letters》:构筑可视化高分子揭示拉伸流动诱导浓度梯度对缠结聚合物溶液拉伸流变行为的影响 2024-01-16
- 华南理工“基于拉伸流变的高分子材料塑化输运方法及设备”项目荣获工博会创新奖 2015-11-17
- 华南理工专利“基于拉伸流变的高分子材料塑化输运方法及设备”获金奖 2014-12-18
- 2017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构件高质高效加工技术与装备 2018-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