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尼龙类似,“十二五”的5年间,作为纺织品“工业味精”的氨纶行业整体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但若分波段看,氨纶的行情也经历了“过山车”般的起伏。
“2011年时,1吨40D氨纶的价格能卖到63000元,到2015年11月,价格只有34000元/吨。虽然2013年的时候价格一度出现上涨,但这种上涨只是波段性的。整体看,5年间,氨纶的价格大幅下跌,企业赢利受到一定的影响。”浙江一家“龙头”氨纶企业市场部负责人这样表示。
尽管如此,在聚酯涤纶、尼龙行业的业内人士看来,氨纶的这种苦恼顶多算是“甜蜜的烦恼”。
“这几年,涤纶行业不少企业洗牌倒下,尼龙企业也有一定的亏损,但你看看氨纶行业,即便是在2015年这样艰难的环境下,很多公司仍然有相当不错的赢利,仍然有得赚,只是利润的增速放缓而已。这说明,氨纶行业虽然整体规模不大,但仍然发展向好。”一名江苏聚酯企业负责人这样评价氨纶行业当前的市场行情。
经历新一轮扩张周期
“十二五”期间,氨纶行业需求稳步增长。2013年~2014年,仅仅两年的时间,下游需求增长了约30%,带动了氨纶行业的发展。产能方面扩张步伐加快,2015年,已经扩增到了年产约60万吨。
2014年,我国氨纶产量创历史新高。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1年,我国氨纶产量为26.17万吨;2012年为31.41万吨,同比增长20.02%;2013年为39.11万吨,同比增长24.51%;2014年为49.3万吨,同比增长26.05%;2015年1月~11月,我国氨纶产量达到46.52万吨,同比增长5.96%。
从2014年开始,氨纶行业进入新一轮扩张周期。在本轮扩张中,领军企业凸显出较为明显的优势,一些新上的差别化新项目启动。
浙江华峰氨纶全资子公司重庆氨纶新上了“年产6万吨差别化氨纶项目”。2014年11月,一期3万吨已经顺利投产。该项目采用高效率、节能的生产线和公用工程系统,生产差别化氨纶纤维。二期项目将于今年达产。项目全部达产后,将使华峰氨纶的产品竞争力大幅提高。
2015年6月,新乡化纤股份有限公司2�2万吨超柔软氨纶纤维一期项目正式投产。该项目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第四代氨纶生产技术,具有更快的纺丝速度,更低的能耗,更高的生产效率。目前,新乡化纤已经形成年产氨纶4万吨的生产规模。
据统计,2015年是氨纶行业近3年新增产能的密集投放期,包括华峰氨纶的重庆3万吨项目、新乡化纤2万吨项目、烟台泰和新材1万吨项目等。
预计到2016年年底,国内氨纶产能将达到74万吨左右,较2014年增长约35%。2016年预计新增产能约9万吨。
随着新增产能密集投放,氨纶行业新增产能约超过现有产能的10%,市场供应量大幅增加。而国内市场不景气,下游市场需求不旺,整个市场将进入明显供大于求的状态。
价格“波浪式”下滑
由于氨纶市场供需不平衡凸显,原材料价格上涨,2011年上半年,氨纶市场价格一直呈现阶梯式下滑态势。1月40D氨纶主流价格在63000元/吨左右,4月主流价格下降至58000元/吨左右,6月,主流价格继续下降至50000元/吨左右。2011年下半年,40D氨纶主流价格更是持续在50000元/吨以下的水平。
2012年,下游开工率不足,市场的需求跟不上产能扩充的步伐,氨纶行业整体维持弱势运行。
2013年,受下游行业扩产及氨纶出口有所恢复的影响,国内外市场对氨纶的需求量明显提升。同时,受此前两年氨纶市场行情低迷影响,行业扩产较少,国内氨纶行业基本无新增产能投放,因此供需关系有所改善,氨纶价格呈现阶梯状增长态势。
2013年1月初,40D氨纶主流价格在44000元/吨左右;2013年4月,其主流价格涨到48000元/吨左右;2013年9月初,主流价格涨到了50000元/吨左右。
但这种向好的行情自2014年起又被打破。
2014年~2015年,经历了新一轮行业扩能后,氨纶行业新增产能密集投放,下游产业需求不足,氨纶供应量处于较高水平,市场供大于求的格局更为明显。在此背景下,氨纶价格开始明显下滑。
2014年1月2日,40D氨纶主流价格在49000元/吨左右,到了2015年11月2日,40D氨纶主流价格已经降到了34000元/吨左右。
行业快速扩能、供应增大、竞争加剧是近两年氨纶价格大幅下跌的主因。同时,氨纶的原料聚四亚甲基醚二醇(PTMEG)和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纯MDI)的价格疲软也是拉低氨纶价格的重要因素。
近两年,MDI行业大幅扩产,而市场需求不足,导致供需不平衡。另一方面,受原油纯苯市场低迷的影响,MDI价格疲软。据中纤网数据显示,2014年3月21日,纯MDI主流价格在19000元/吨左右。而截至2016年1月21日,纯MDI主流价格为14100元/吨~15200元/吨,下降了约21.05%。
而PTMEG行情也不乐观。由于其原料BDO价格一直在底部运行,虽然距离PTMEG的成本尚有空间,但是,近年来,PTMEG上游产能的扩充远大于下游行业的需求,导致PTMEG行业产能过剩,PTMEG价格整体呈现下跌趋势。
2014年3月21日,PTMEG主流价格在25000元/吨左右。而截至2016年1月21日,PTMEG主流价格为14800元/吨~16500元/吨,下降了约36%。
利润可观但增速减缓
企业的利润与氨纶的行情息息相关。“十二五”期间,氨纶市场行情波动起伏,企业的利润也随之波动。
2011年,由于PTMEG和纯MDI价格均呈上涨趋势,其中,PTMG价格平均上涨21.36%,纯MDI价格平均上涨12.87%,企业的销售业绩受到挤压,营业利润随之下降。
期间,华峰氨纶实现净利润约0.51亿元,同比减少84.81%;新乡化纤实现净利润约618.14万元,同比减少95.78%;泰和新材的氨纶产品年平均售价下降了9.67%,氨纶收入占比由2012年的73.74%下降到68.34%。
2012年,氨纶市场行情低位运行,企业利润均大幅下滑。期间,华峰氨纶实现净利润约0.18亿元,同比下降63.76%;新乡化纤净利润约亏损1.40亿元,同比下降2360.99%;泰和新材氨纶丝毛利率为7.06%,同比减少6.02;江苏友利氨纶毛利率为-2.2%,同比减少7.37%。
据友利控股一名负责人介绍:“2012年,虽然公司氨纶产量比上年同期增长10.18%,产销基本平衡,但是,氨纶售价低位运行,原材料采购价格、人工成本同比增幅较大,氨纶业务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均有一定程度的下滑。”
浙江一家“龙头”氨纶企业市场部负责人也向记者表示,2011年~2012年的两年间,氨纶行业很“受伤”,遇到了较大困难。下游纺企订单减少,对氨纶的需求较低迷。同时,行业的快速扩张导致供需失衡,市场竞争更趋激烈,氨纶价格快速下跌。此外,原料成本、用工成本不断上升,使企业经营压力很大,利润下滑严重,有些企业甚至出现亏损。
氨纶行情在2013年出现回暖,企业利润也随之回升。期间,友利控股氨纶业务实现营业收入约11.83亿元,同比增长23.50%,实现净利润约0.86亿元,同比增长276.11%。泰和新材氨纶丝营业收入约为13.03亿元,同比增加19.37%,毛利率为16.15%,同比增加9.09%;新乡化纤实现净利润约0.30亿元,同比增加121.70%;华峰氨纶实现净利润约2.77亿元,同比增加1403.91%。各家公司均把业绩增长原因归因于氨纶价格上调,产量增加,销量增加。
2014年之后,尽管氨纶产品价格普遍下滑,但由于原料PTMEG和MDI价格均下滑,氨纶企业仍可维持一定的利润水平。氨纶上市公司仍能获得不错的利润。
期间,华峰氨纶营业收入约为23.61亿元,同比减少0.46%,但实现净利润4.11亿元,同比增加48.38%;友利控股氨纶业务实现营业收入约11.97亿元,同比增长1.19%,实现净利润约0.40亿元,同比下降53.58%;新乡化纤营业收入约为28.41亿元,同比减少13.11%,实现净利润约为9056.8万元,同比增长198.71%;泰和新材氨纶丝营业收入约12.76亿元,同比减少2.04%,毛利率为21.82%,同比增加5.67%。
2015年,氨纶行业产能集中释放,而下游需求疲软,氨纶价格延续下跌态势,企业利润大幅下降。前三季度,华峰氨纶实现净利润约2.54亿元,同比下降15.89%;泰和新材净利润同比下降35.37%,泰和新材把下降的主要原因归于氨纶产品价格较2014年同期大幅下降。
差别化产品是方向
当前,在新增产能投产和市场需求不旺的双重压力之下,氨纶行情持续低迷,销售价格不断回落。
面对这种局面,泰和新材采用最新的生产技术,对原有的差异化生产线进行升级改造,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通过规模化生产满足市场需求。同时,还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研发新的差别化品种,优化工艺配方,提高技术质量。
目前,华峰氨纶已成功开发推广高档经编氨纶、黑氨纶、耐氯棉包氨纶等差别化新产品。2014年,华峰氨纶差别化产品占比已提高至48%。2015年,华峰氨纶投产6万吨差别化氨纶项目也是为进一步提高公司市场占有率和规模成本技术竞争优势;新乡化纤投产的超柔软氨纶纤维一期项目,则为生产高异质性、差别化氨纶奠定了基础。
氨纶纤维传统的应用领域主要有内衣、织袜、泳装、体操服、运动装、儿童服装等。今后,这些领域的氨纶纤维用量仍将继续扩大。随着人们生活品质不断提高以及需求差别化发展,开发功能性、差别化氨纶纤维已成为氨纶产业下一步发展的重要趋势。
就氨纶生产工艺而言,连续聚合干法纺丝工艺在较长时间内仍将占据主导地位,但熔融法纺丝工艺也已快速兴起、日趋成熟,其产品质量逐步提高。随着氨纶纤维及其制品生产的新工艺、新技术不断涌现,氨纶纤维应用领域出现了许多新兴的方向,如经编布、纬编布、休闲装、弹力牛仔、弹力时装面料、高档成衣、裤装等。
近年来,氨纶行业发展由过去的新进入者推动转为优势企业扩张推动为主,产能集中度逐步提高。2014年,4万吨及以上企业产能占比已达39%,中小型氨纶生产企业将面临更艰难的经营环境。
对于氨纶行业来说,推进差别化产品开发,调整产品结构是当务之急。企业也应通过新产品及新工艺的研发,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放大行业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