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科技资源分配模式造成贫富分化,有钱的重复购置,缺仪器的却总是没钱购置,这大大阻碍了科研进展。重复购置、共享不足、维护不善、低使用率、高端仪器的低水平使用等等问题,只能导致一个结果——不断给仪器公司送钱。
徐耀
前不久组里一台光谱仪的CCD探测器不工作了,我们和仪器公司的工程师沟通了几次都没有解决问题。
后来有一天,我们组里一位细心的工作人员小田发现,给CCD供电的电源适配器(类似笔记本电脑的电源适配器)上的指示灯不亮了,于是我们估计是电源适配器坏了。这个适配器是五针接口,我找来万用表量了一下输出,原来15V的输出为零,于是确认损坏。
接下来就是给仪器公司报修,由于早过了保修期,必须付费维修,对方报价8000元更换适配器。我们觉得太贵了,不就是个电源适配器吗?再仔细看适配器上的标签,原来是台湾生产的XP系列电源。我们在网上找到了XP电源的总代理,同样型号,对方报价735元,欢欢喜喜订购一个。到货后发现,新旧适配器的接插件的针和座正好相反,于是我们上网查找同类型的接插件,准备换一下,结果没找到。
这依旧难不住我们,我们把旧适配器的电缆换到了新适配器。但还有个问题,旧电缆的5根线中的2号线断了,这根线和1号线是公共端。工程师贵师傅检查了一下说:“没有这个2号线应该也可以,把两根线作为公共端大概是为了承受更大电流,但是CCD 上没有多大电流。”于是我们把2号线挑开,接上CCD,一切正常了!这下子我们省了10倍的维修费。
从这个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仪器公司的利润有多高,自己动手对设备进行简单维修是很必要的。
近20年来,我国的基础科研蓬勃发展,对仪器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家也投入了大量资金改善科研单位的仪器设备。正是由于中国对研究仪器的巨大需求,世界上各大仪器厂商都纷纷把中国作为最大的销售区域,但同时,他们给中国用户的报价也极高。最终仪器的成交价格与厂家的销售模式和用户的采购方式都有关系。
仪器公司的销售策略不外乎三种,厂家自己开办中国分公司或中国办事处自销、厂家找中国的代理商销售、自销与代销混合方式。而用户的采购方式又分为单位自行采购和政府采购(中央政府采购和地方政府采购)。根据仪器单价高低,可分为单台件采购和多台件集中采购。不同的销售方式与采购方式结合会产生差异巨大的报价。
科学院对仪器采购的规定是,50万元以下的,单位自行采购;50万元~120万元的,科学院集中采购;120万元以上的,报四部委联合审批后集中采购。科学院的研究所里,课题组都是自负盈亏,能省则省,而且科学院付款及时、办事痛快,没有采购部门插手,因此厂家报价也比较实在。
高校的采购就比科学院更复杂些,而且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的情况还不一样。厂商最头痛的销售对象是企业。企业在这方面往往不太规范,此时厂商就会找企业所在地的代理商,让代理商去做企业采购部门的工作,最终成交价很可能比代理商拿到的价格高出许多。一位销售流变仪的人跟我说,油田是流变仪的大用户,但他从未自己去投过标,都是代理商做,最离谱的一次,30万元的仪器成交价居然达到300万元,俨然进口仪器是一块大肥肉。
除了人为造成的高价格以外,进口仪器厂商的利润也很可观,据说通常是200%~300%的利润。即使给你5折的成交价,利润仍然不低。还有一些厂商在中国的销售价格是中国公司自己定,那就更没谱了。除了购买价格外,高昂的维修费、配件费、耗材等都是仪器厂商的利润来源。而这些,如果你买了仪器,却没有能力好好维护,那就等着使劲掏钱吧。
国家的科技资源分配模式造成贫富分化,有钱的重复购置,缺仪器的却总是没钱购置,这大大阻碍了科研进展。重复购置、共享不足、维护不善、低使用率、高端仪器的低水平使用等等问题,只能导致一个结果——不断给仪器公司送钱。
国家对仪器研发也有投入,比如国家基金的仪器专项,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社会上不知道。不应该让这些成果束之高阁,应该把这些成果低价提供给国内开发商去做成商品化的仪器,因为这些仪器的原型是在国家经费支持下研究出来的,研究人员不应该拿了国家经费还要卖技术赚钱。这样,仪器开发商才会有动力,因为他们掏不起高额的技术转让费。
真的希望有个调查,看看究竟我们需要多少仪器,同时建议加强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合作,把国产仪器尽快搞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