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价格改革关乎民生大计,在长期市场垄断的情况下,依赖政府过多的行政干预来平抑价格具有长期性风险,如果对这种依赖症继续放任,长期来看必然会病入膏肓。无论是天然气的进口环节,还是天然气管网建设运营,如果不打破垄断,允许其他的社会资本进入,天然气价格就难以真正走向市场化,长此以往,最终受到伤害的还是天然气终端消费者的利益。
2014年上半年,中石油进口天然气出现巨额亏损,由此引发的天然气价格改革话题再次成为业内议论的焦点。
公开消息显示,中石油2014年上半年的进口天然气业务面临巨额亏损,亏损总额超过200亿元,其中,从缅甸进口的天然气基本上是每进口一立方米就亏损1元。翻看之前中石油的进口天然气这份成绩单,也是都很不理想。中石油2013年报披露的数据显示,天然气与管道板块销售进口中亚天然气 274.53亿立方米,亏损人民币282.59亿元;销售进口LNG73.35亿立方米,亏损人民币202.81亿元;销售缅气4.09亿立方米,亏损人民币4.20亿元。
很明显,进口天然气价格的高企以及国内天然气开发成本的提高,都使得天然气价格改革显得愈加紧迫。同往年一样,面对价格倒挂的天然气市场,中石油在承受巨额亏损的同时,也一直在呼吁推进天然气价格改革,以实现气价并轨。
事实上,为了推进天然气价格改革,国家已经多次调整了天然气出厂价格,以提高生产企业的积极性。在2011年12月26日,国家发改委就率先在“两广”地区开展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试点。此后,全国多个省区的天然气价格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当初被寄予厚望的“两广”试点并没有取得太大效果,气价改革依然难以推进。现如今,天然气市场价格屡屡上涨、饱受公众诟病,作为天然气主要来源载体的石化巨头也一直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气价改革陷入这两难的境地?
目前,我国的天然气价格主要分为出厂价、管道输送价、城市门站价和终端用户价四个环节,其中,出厂价和管道输送价由国家发改委制定,城市配送服务费由地方政府制定。这种基于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价格机制严重滞后于行业发展的需要,已经严重阻碍了天然气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华夏能源网研究员吴可仲认为,从长远来看,市场化改革是天然气价改的必然方向,但现行这种多环节政府均介入干预的价格机制由于缺乏灵活性,很难反映市场真正的供需关系。
长期以来,我国的天然气进口主体基本受“三桶油”垄断。其中,中石油主要通过陆地管道进口管道天然气,中海油则主要通过海上渠道进口液化天然气 (LNG)。虽然在2006年,新奥能源和中国燃气相继取得天然气进出口权,但查阅公开资料,此后再无其他企业获得相关资质。有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仅中石油一家的天然气进口量就高达1368.49万吨,占全国进口总量的66%。显然,天然气进口依然还是掌控在“三桶油”手中!
当前,国内石化垄断巨头不仅控制着进口天然气资源,还集天然气勘探开采、管网建设运营等垄断业务于一身。石化巨头手握垄断大权,同时呼吁政府放开价格和实现市场化,这在气价屡涨不跌的大背景下,很容易在公众心中形成“政府被垄断巨头绑架,导致坐地要价”的臆想。
对于民众而言,真正反感的其实并不是涨价,他们关心的是涨价的依据是什么?背后谁来决定涨?华夏能源网研究员吴可仲认为,长期以来,国内天然气价格逢调必涨,加之这种石化巨头“几家独大”的垄断格局,很难打消公众对气价上涨的疑虑,这也是为何天然气涨价屡遭非议,气价改革难以推进的原因之一。
发改委曾明确提出,天然气价格改革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单纯为了涨价,而是要建立具有竞争性的定价机制,即政府只对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天然气管道运输价格进行管理,天然气出厂价格则放开让市场充分自由竞争形成。但是充分的市场化竞争要以破除垄断为前提,否则政府指导价格很有可能就会沦为“垄断企业定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