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批放松迹象明显
除神华之外,我国煤制油领域另一个重要企业——内蒙古伊泰煤炭股份有限公司(伊泰B),也规划着自己的千万吨级煤制油蓝图。
记者从伊泰B旗下的伊泰煤制油公司获悉,公司将在一期年产16万吨项目的基础上,再上马一个年产200万吨的间接煤制油项目,该项目同样在《十二五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规划》之中,目前已经上报国家发改委,并有望于近期获得路条。
“一期项目定位是示范,距离商业化尚有一段距离。后期要再上马200万吨项目,二期总投资在300亿元左右。”伊泰B总经理葛耀勇告诉记者。
据伊泰煤制油副总经理菅青娥介绍,在国家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到2020年伊泰煤制油产能预计将达到1000万吨/年,所需投资在1500亿元左右,届时煤制油业务将超越煤炭,成为股份公司最大的收入来源。
种种迹象表明,国家对煤制油项目审批已经开始松动。2006年,国家发改委出台了1350号文件,明确“煤制石油替代产品的发展要待试点示范项目取得成功之后,才能逐步展开”。2008年8月,煤制油项目地方审批权被发改委收回。
业内人士分析,由于神华鄂尔多斯108万吨、潞安21万吨和伊泰16万吨三个煤制油示范项目已经投产,并且实现了长周期稳定运行,在当前经济需要重大项目投资稳增长的情况下,未来一段时期加快煤制油项目审批已是顺理成章。
产业化前景仍存争议
尽管煤制油在审批上频传利好,但业内对煤制油产业化前景仍存争议。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南非沙索公司就开始煤制油尝试,目前已经形成世界最大的煤制油工厂,油品产量达760万吨/年,供应南非国内32%市场,化工品向90多个国家出口。
但在国内,已经投产的煤制油项目仅有神华、伊泰和潞安三家,总产能不到150万吨。可以说,国内煤制油技术的可靠性和投资经济性仍有待进一步验证。中金公司的报告就对我国煤制油大规模产业化持谨慎态度,认为煤制油更适合作为战略性技术储备。
“煤制油投资动辄百亿,每年单是技改投资就达亿元以上,出于对石油战略安全的考虑,国家将煤制油作为一种技术储备是必须的,但作为民营企业,我们对涉足煤制油领域仍持谨慎态度。”已经涉足煤制甲醇的新奥能源化工集团首席执行官赵义峰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而在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煤化工研究分院副院长陈亚飞看来,某些煤制油项目之所以经济效益较差,主要与煤价较贵、工艺选择不当有一定关系。
“例如,同样规模的煤制油项目,原料煤价格有的每吨1000元,有的每吨500元,催化剂和投资成本都相差20-30%。此外,尾气利用、污水处理费用各不相同,导致不同项目的收益差距较大。”
除了项目本身之外,煤制油项目的经济性也与煤炭价格和国际油价密切相关,一旦煤价大幅上涨或者国际油价大幅下降,都将影响煤制油项目的经济性。伊泰煤制油公司董事长齐亚平告诉记者,如果煤制油成本维持在6300元/吨左右,布伦特油价在77美元以下,煤制油项目就有利可图。
“从目前示范工程来看,现有的煤制油示范项目都有盈利,即使有些企业说不挣钱,也是怕大家都跟着上项目。”陈亚飞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