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项目负责人兴奋地对记者说:“打造国内最大的碳谷,是我们吉林人的期盼。我们公司在年产5000吨碳纤维原丝项目顺利投产的基础上,今年又加快了发展步伐,把延伸碳纤维产业链条、建设千吨级碳纤维生产线,作为调结构转方式和振兴地方经济的重要内容,也为‘十二五’期间再造一个吉林化纤提供保障。”
吉林化纤集团公司于去年底投产的碳纤维原丝生产线产能是国内最大的。这位负责人为我们算了一笔帐:同样是1吨丙烯腈,可生产1.1吨腈纶,售价2万元以上。如果我们生产碳纤维原丝,则可产出1吨产品,根据品种不同,价格为4.5万~50万元,大大增加了产品附加值;如果再继续生产碳纤维,经济效益更加可观。
“这套原丝生产线的技术是我们自主研发的,中国工程院有关专家表示,其产品是目前国内唯一能够替代进口,并可运用于高科技领域的碳纤维原丝。”这位负责人介绍说。
但由于国内下游碳纤维生产企业碳化能力不足,该项目投产后,生产线无法满负荷生产。为此,该公司调整发展战略,于年初制订了筹建年产1000吨碳纤维生产线的规划。每年可消耗碳纤维原丝2000吨,原丝生产线“吃不饱”的问题可迎刃而解,不仅有效降低各种生产消耗,还为公司增加了一种高附加值产品。
由于原丝的质量缺陷一般要通过碳化才能体现出来,碳化生产线有助于原丝质量的提升,还可为下游碳纤维制品的基础研究工作提供技术支撑。目前,该公司建设碳纤维研发中心、安装一条中试级别碳化生产线的工作已经全面铺开。“如果进展顺利的话,研发中心明年底可投入使用。”这位负责人兴奋地说。
与吉林化纤集团一样,吉研高科技纤维有限责任公司也在碳纤维领域进行着大胆探索,把延长产业链条作为促发展的一项重要手段。该公司董事长赵春田介绍说,公司瞄准市场需求,大力开发碳纤维产品,实现了碳纤维生产与产业链延伸齐头并进的局面。
今年以来,该公司坚持两手抓,在做强高端碳纤维生产的同时,目光紧盯碳纤维的民用开发。
在延长下游产业链条方面,该公司投资5亿元建设了吉林碳纤维制品产业基地项目。其中,总投资2亿元的年产8万辆碳纤维复合材料自行车项目,已拥有批量生产5个型号15款碳纤维复合材料自行车部件及整车的能力。
“在公路赛车和登山车走向市场之后,我们又将研发目光投向了折叠车、儿童车和休闲车等领域,产品也将面世。届时,将有更多的消费者分享这一高科技产品,公司的发展也将由此迈上新台阶。”赵春田兴奋地说。
吉林市星云工贸有限公司也把碳纤维民用开发作为调结构的重要手段。该公司和香港世杰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出资7.15亿元,建设碳纤维碳化及制品中心等项目。目前,项目的前期工作已全面展开。
星云工贸公司负责人说,作为今年的重点工作内容,他们把投资方向调整到发展碳纤维用品上。目前,全世界都在提倡汽车轻量化,这充分扩展了化工产品应用于汽车领域的空间,包括汽车的内饰产品、复合材料等。吉林省汽车工业要实现年产400万辆的产能,本地的需求就非常大。碳纤维在航空航天、造船、汽车等产业都有广阔的应用空间。该公司投资这一项目,就是想在这些领域有所作为。
今年以来,吉林化企纷纷在碳纤维产业中一显身手。吉林惠能科技公司年产5万平方米碳纤维电热膜的项目已投产;吉林市金惠碳纤维复合材料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建设年产8000吨碳纤维SMC、200万平方米碳纤维预浸布、200万件碳纤维模压制品的项目正在紧张地进行;天久集团年产10吨碳纤维复合芯导线及汽车轻量化件项目下半年开工,计划年底产出样品。
“面对广阔的碳纤维发展前景,吉林化企正加快研发步伐,力争早日实现碳纤维产品的延伸化、规模化、系列化,为我国碳纤维技术走向成熟贡献力量。”吉林国家碳纤维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负责人充满信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