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全国两会,“科技创新”4个字,总能扣动许多代表委员的心弦,引发他们的热议。今年,“科技创新”再次成为众多代表委员提案议案中的关键词。石化界的两会代表委员也不例外,如何使科技创新为石化行业快速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是他们思索得最多的问题之一。
“十一五”期间,石化行业取得了丰富的科技硕果,行业在重大项目科技攻关、成果推广应用、利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今年是“十二五”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科技将为行业发展带来哪些蜕变?代表委员们给行业的科技创新之路带来了哪些建议?对此,记者采访了多位业内的专家。
结构调整不能离开科技创新
当前,我国石化行业正遭遇国际列强的“围追堵截”:大量中低端产品面临巴西、印度等新兴国家的挑战,少数高端产品则面临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堵截,如何进行结构调整以适应激烈的国际市场显得格外紧迫。科技创新显然成为来自石化界的两会代表委员达成的共识。
“科技创新是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效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核心动力,也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全国政协委员、新奥集团董事局主席王玉锁指出。 其实,在“十一五”期间,科技创新在引领化工产业调结构、转方式方面的步伐就已经迈开。
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部统计资料显示,“十一五”期间,石化行业共有28项关键技术的项目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863计划”,在前不久结束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获评的近300项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石化及其相关领域的奖项所占比重近20%。其中超大规模MDI制造技术开发、巨型工程子午胎成套生产技术与设备开发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但这远远不够。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胡迁林告诉记者,随着科技进步,精细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等已成为世界石化产业发展的重点。对于我国而言,传统石化行业比重较大,新兴产业领域由于研究工作起步较晚,技术难度大,很多领域都存在空白,要推进行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就必须突破这些领域的技术瓶颈。
胡迁林指出,部分高端产品严重依赖国外进口的严峻现实与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和巨大的市场潜力极不相称。化工行业将按照国务院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从行业特点和产业基础出发,集中精力开发一批支撑石化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如特种工程塑料、膜材料、特种纤维及其树脂基复合材料、氟硅新材料等高端材料制备技术,包括生物化工产品、电子化学品、高性能涂料、关键中间体等与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配套的高端精细化工产品制备技术,着力培育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石化产业结构由资本密集型向高新技术密集型转变。”胡迁林说。
科技创新必须加大资金投入
“目前在财政支出中,科技投入的比重还是不够。要实现转型,必须从科技创新入手,但这需要物质基础来支撑。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全国人大代表、宁夏自治区石嘴山市市长张作理指出。
同样,投入不足也是困扰石化科技创新的难题之一。中国石油和化工联合会《“十二五”科技发展指南》指出,“十一五”就中国化工行业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的统计而言,科技投入不到1.5%,距离国外公司3%~5%的研发比例还有很大差距。
以美国化学巨头杜邦公司为例,该企业在本土有40多个研发及客户实验室,在全世界11个国家有30个以上的实验室,每年用于研发的费用接近销售额的10%,而我国大多数化工新材料企业在研发方面的投入甚至连销售收入的1%都达不到。“科研经费应多向一些有科研机构的企业倾斜”,这是来自企业代表委员的呼声。
此外,创新意识不足,基础性、前沿性研究薄弱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以拜耳、先正达一类的企业为例,记者发现这些企业的发展往往延续“专利农药占领高端市场—获得高额利润—加大研发力量—研制新型专利农药”的路线,而国内除了少数企业在个别产品生产、研发中实现了连续化,大多数企业仍然只愿意盯住眼前利润,依靠单一产品扩张,过于急功近利。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农药企业技术主管告诉记者,尽管我们也在研制像硝虫硫磷杀虫剂、丙酯草醚除草剂等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高效农药品种,但由于前期投入大,不能带来直接效益,往往是企业不愿涉足的。另外,科技成果的工程转化能力低、知识产权方面的漏洞等也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企业搞研发的积极性。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因为企业离市场最近,这是非常正确的。但要有相应的配套政策及时跟上,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高企业基础研发创新动力,否则这些可能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全国政协委员、中航工业副总工程师孙聪指出。
多方携手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前不久,工信部出台的《石化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要求,到2015年,行业科技投入要达销售收入的1%以上;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装备,产业核心竞争力得到大幅提升;一批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新产品实现产业化。建立和完善一批企业技术中心。
我国民营涂料业巨头嘉宝莉集团已在这条合作创新的路上迈出了成功的一步。据了解,嘉宝莉和华南理工大学经过长期合作,先后建立了多个国家级、省部级工程技术中心,成功开发出了高性能聚合物乳液和水性木器涂料、高性能聚合物乳液和水性木器涂料、零VOC聚合物乳液及建筑涂料、无毒聚氨酯固化剂等许多填补我国涂料领域空白的新产品。在此基础上,双方共建广东高校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获得了多项国家级、省市级奖励及多个发明专利。双方合作的新型建筑涂料产业化项目,产品经相关部门检测,性能指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项目产品实现了产业化,已有小批量推向市场。
除了在技术研发上相互合作,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企业也呼唤能加强合作。校企合作,为企业培养所需人才,学校作为企业职工的技能培训基地,为不同岗位的在职员工提供专项技术培训,可提升企业员工在化工领域的创新能力。对于这种互惠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企业都非常欢迎。如嘉宝莉和华南理工大学就共同为企业和社会联合培养了一大批博士、硕士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