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六大寡头垄断,中国玻纤关不掉产能
“玻璃纤维的产业链其实非常长,涉及的产品非常多,不过在国内,由于技术跟不上,产业链很短。公司主要集中在上游和中游。”一位化工行业分析师告诉记者。
在上游,目前,玻璃纤维的生产呈现寡头竞争的格局。全球玻纤的生产主要集中在六家企业:OCV,PPG,JM,中国玻纤,重庆国际和泰山玻纤,总共占据了83%的市场份额,而中国玻纤则占比高达20%。规模优势让中国玻纤的毛利率维持在30%上下。中国玻纤半年报显示,其玻璃纤维制成品毛利率高达33.19%。不过,受欧债危机和国内经济下行的影响,去年7~8月份玻纤价格步入下行通道,目前价格已下滑20%。因此,2012年半年报显示,中国玻纤的毛利率下降4.73个百分点至28.46%。“目前欧洲仍处于有价无市的状态,已经有部分国内企业通过放松付款条件向经销商压库的方式出货,但整体而言库存目前仍较高,预计短期内价格难有起色。”上述分析师告诉记者。
目前,中国玻纤产能为93.5万吨,仅次于美国欧文斯科宁125万吨的产能。不过,正是由于体量太大和玻纤行业独特的生产性质,导致中国玻纤在玻纤价格走低的时候,并不能及时调整产能。据了解,玻纤行业在池窑点火后,需要一直运行至池窑冷却下来才能维护,期间需要连续运行5年左右。“池窑的喷头为铂金所造,如果关停装置便会导致喷头堵塞,重新启动需要更换新的喷头,成本很高。而堵塞后的铂金喷头回收的价格也变得很低。”上述分析师告诉记者,“关停20%产能所造成的损失比起20%产能带来的亏损高得多了。”当然,企业可以通过减少漏板数量、降低一定幅度的拉引量等方式控制产量,但是同时会增加单位成本。正因为如此,誓要往上游进军的长海股份也将“年产70000吨E-CH玻璃纤维生产线”再度延期6个月至2013年3月31日。
长海股份,船小好调头
中国玻纤虽然是玻璃纤维行业的龙头,其90%以上的营收来源于玻璃纤维制成品,处于产业链的上游。而体量仅为中国玻纤的1/3的长海股份,则是目前能够打通全产业链为数不多的企业。其上游拥有除控股子公司新长海的2.25万吨玻纤纱权益外,还将于明年释放7万吨的玻纤纱产能。长海股份董事长杨国文曾多次向前来调研的机构投资者说,在其有生之年,要将长海股份打造成中国的欧文斯科宁。欧文斯科宁的全球年销售额超过50亿美元,而目前长海股份的市值仅为18.3亿元人民币,差距甚大。不过,规模较小的长海股份却能够利用产业链打通的优势,规避价格波动的风险。今年上半年营业收入达到2.56亿元,同比增长19.98%,净利润为0.39亿元,增长37.64%。“长海股份目前提供的产品为复合材料工业生产所需要的基本中间产品,而真正利润的大头是掌握核心技术的高端复合材料终端设备生产商。”上述分析师告诉记者。
国内玻纤低端产品为主,高端技术外资垄断
受益于玻璃纤维行业经历了第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目前我国上游玻纤纱的生产已经居于世界前列,但是,即使是上游,其节能技术与国外仍存在差距。目前,国内采用纯氧燃烧和电助熔等技术来降低单位能耗。但是,欧洲国家已经采用更为先进的顶部纯氧燃烧、潜底燃烧溶化和等离子火炬溶化等新技术来代替,节能成效更加明显。除了生产成本较高外,国内厂商的玻纤纱产品也较为低端,均价约4~6元/公斤,而高端产品约10~20元/公斤。
下游方面,目前我国的复合材料大多数为低端的手糊制品,据了解,2010年手糊制品约占我国全部玻纤复材产量的20.5%,包括比较常见的手糊玻璃钢雨棚等。记者了解到,目前外资企业在国内生产所需的原材料与国内企业基本相同,但是,产品集中于高端领域。
目前,外资企业主要集中在压力容器、压力管道、高压石油输送管道、风电叶片等领域,而国内企业还难以向上述这些领域渗透。“相对于国内现有玻璃纤维产能而言,其下游玻璃纤维制品和玻璃钢产业的发展则过于弱小,且以中小企业和低端产品为主,导致我国玻璃纤维行业发展仍是过于倚重出口。”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如果利用好产业链中下游的第二轮国际产业转移,我国依然有望成为国际复合材料制造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