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 石化 >> 行业动态 >> 正文
胜利之路--写在胜利油田发现50周年之际
2011-6-10 来源:新华网
关键词:胜利油田 原油

    新华网济南6月9日电(记者陈国军、罗博)1961年4月16日,华北地区第一口见油井——山东东营构造华8井喜获工业油流8.1吨,胜利油田由此诞生。
    50年奋斗,半世纪辉煌。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已累计生产原油10亿吨,约占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原油总产量的五分之一,目前油田依然是共和国第二大油田。
    胜利油田的50年,上演了共和国石油史上波澜壮阔的一幕。

    每年稳产2700万吨,胜利之路越走越宽

    这是一组令人注目的数字——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胜利油田年产量始终占全国石油总产量的六分之一,在80年代一度达四分之一。从1996年到2010年,连续15年原油年产稳定在2700万吨以上,创造了世界同类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50年累计实现利税6000亿元。
    数字的背后,蕴藏着开拓的勇气、奋斗的艰辛、成功的喜悦。
    谈起会战时的艰苦,曾任钻井队队长的75岁的老石油杨洪太唏嘘不已:“没地方住,就住老乡的牛棚、羊圈;没水喝,就喝长着绿毛的积水;没粮食,就吃野菜、草籽……”
    当年,胜利人头顶蓝天,脚踏荒原,经过近20年的人拉肩扛,硬是在1978年建起了全国第二大油田。
    上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中期,胜利油田连续9年年产量稳产在3000万吨。“1981年至1987年,全国原油产量增加了3292万吨,其中胜利油田就增加了1549万吨。”胜利油田油气开发首席高级专家王端平说。
    90年代初期,胜利油田曾面临严峻的现实:油田年自然递减率接近20%,相当于每年失去一个年产600万吨的中型油田;抽上来的10吨液体里9吨是水……怎么办?经过大讨论,胜利人走上了“跳出胜利,发展胜利”之路。
    1996年,胜利油田建成我国第一个百万吨级极浅海油田,至今已累计产油6100万吨,成为胜利油田重要的储量和产量接替阵地。与此同时,进军西部初见成效,2010年在新疆探区发现的春风油田已形成十几万吨的生产能力。此外,跨出国门也捷报频传,近百支石油工程队进入海外市场,去年创收8亿美元。
    “发展空间越来越大,这是我们坚持‘走出去’的结果。”胜利油田分公司总经理孙焕泉说。

    地质困难,造就了勘探开发理论和技术的高度

    走进胜利油田科技展览中心,一张济阳坳陷勘探形势图表明了胜利油田的“先天不足”:在近3万平方公里的油田区域内,70多个油气田用红色标出,散落在十几条隆起带之间,囊括了世界三分之二以上的油藏类型,被人称为“地质大观园”。我国石油工业的奠基人之一康世恩曾形象地比喻:“一个摔碎的盘子,又被踢了一脚,七零八落,对不起来。”
    胜利油田勘探开发之难世界公认。上世纪70年代末,油田地下油气分布出现“忽油忽水、忽稠忽稀、忽深忽浅、忽轻忽重、忽有忽无”现象;90年代,油田易于寻找的构造油藏越来越少,甚至出现“钻机等井位,开发等勘探”的尴尬局面;高含水难题显现……
    复杂多变的地质状况没有击倒胜利人。复式油气聚集(区)带理论、隐蔽油气藏理论、剩余油富集理论……这些自创且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理论,让“五忽”现象消失了,使以岩性、地层为主而一般技术手段难以发现的隐蔽油气藏现身,并将那些混杂在水中的油藏流体“解放”了出来。
    理论创新照亮了勘探之路,使胜利油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连续28年保持在1亿吨以上。
    在“碎盘子”中找油难,把油采好更难。为提高采收率,胜利人攻克了极浅海、低渗透、稠油、小断块等世界级开发难题,形成了居于世界前沿的陆相水驱剩余油富集理论、聚合物加合增效理论,国内领先的滚动勘探开发、高含水油田水驱提高采收率等十大配套技术;创造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鱼骨状分支水平井、水平井分段压裂开发技术,创出了40多项水平井技术应用的全国第一;突破了高温高盐和98%极高含水油藏提高采收率难关,攀上了国内外三次采油技术的高峰;形成了独有的特超稠油油藏开发技术,使深2000米以下、油层薄2.5米的特超稠油藏得以有效动用。
    资源有限,创新无限。依靠科技进步,胜利油田已累计发现77个油气田,每年新增探明储量4000万吨以上,新增可采储量1000万吨以上,新增原油产量300万吨,科技成果贡献率达63%。
    “作为一个勘探开发50年的老油田,能够连续15年产量稳定在2700万吨以上,是个奇迹!”中国石油勘探开发领域著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胡见义说。

    力量来自宏伟目标,实力源于自我超越

    经过连续十几年的稳产上产,胜利油田东部主力探区已处于深度勘探开发阶段,新增探明储量中低品位油藏比例逐年增加,“十一五”期间占到75.8%,“十二五”期间将达到90%,目前开发技术尚不能完全适应。
    虽然,西部新区今后五年预计探明储量达0.7亿至1亿吨、新建产能80万吨,但相对于胜利油田2700万吨的产量基数,还难以真正形成战略接替。如何统筹东部老区与西部新区部署,实现资源的科学高效配置,是一个新的考验。
    新课题面前,胜利人底气十足。油田分公司副总经理毕义泉说,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油田的物质基础更加巩固,竞争能力更加坚实。特别是中石化集团公司2009年把西部13万平方公里的勘探区域划归胜利油田,使油田石油资源总量达到145亿吨,资源基础也更加雄厚。这些都为油田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20万爱岗敬业、能征善战的胜利职工群体,将成为推动油田发展的强大动力和不竭源泉。尽管50年过去了,但胜利人创业之初“以国为重,以油为业、以苦为乐”的胜利精神仍然在传承光大。为了多产一吨油,胜利人精细每一口油井、严把每一道投资关口,将精细落实到油田每一个角落,让一口口本已报废的油井起死回生。
    在胜利油田采访期间,记者听到最多的两个词是“使命”“责任”。油田党委副书记杨昌江说:“胜利石油人为国找油、为国分忧,这种情怀浸润在10亿吨的每一滴原油里。”
    同时,独创的理论、先进的技术、精细化的管理,以及高素质的队伍,这些将成为胜利人续写辉煌的基石。
    任重道远,时不我待。胜利油田将全力打好东部老区保卫战和西部新区进攻战,继续实施资源、市场、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大力推进一体化管理,把发展的战略基点放在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与队伍素质提高上,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新的起点,新的蓝图。胜利油田已描绘出发展蓝图。“十二五”期间,将继续保持原油年产量稳定在2700万吨以上,每年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亿吨以上;到2024年,胜利油田成立60周年的时候,实现“开发60年,探明60亿”,油气生产在较高水平上运行;到2064年,在胜利油田成立100周年的时候,实现“持续百年创新、建设百年胜利”,继续保持全国大油田地位,续写百年辉煌。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蓝剑)
查看评论】【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