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 纤维 >> 行业动态 >> 正文
中国锦纶业:迟到的春天
2011-5-10 来源:中国纺织报
关键词:锦纶 长乐力恒


    重要突破

    2007年8月,北京三联虹普新合纤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承接了长乐力恒锦纶科技有限公司建设规模为单线日产200吨(最高达210吨)的锦纶6聚合生产线工程。该装置于2009年10月顺利投产。

    5月5日,“单线日产200吨锦纶6高速纺用高性能切片装置及工艺技术”项目鉴定会在福建长乐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士成堪称聚酯装备技术国产化的核心人物,以他作为主任,由东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等高等院校的资深专家组成的高规格鉴定委员会,反映出业内对该项目的重视,以及其对行业产生的重大作用。大型化、优质化、品种多样化、节能减排是专家对该项目的精辟总结。

    日产200吨锦纶6聚合项目,其装置为国内首套单线产能最大,采用二段式聚合和全回用技术,将萃取水蒸发蒸馏后直接回用到聚合工序,实现每吨切片的己内酰胺耗用量下降至接近1001千克的水平,大大降低了原材料耗用量。

    同时,该项目具有能耗低、产品性能优良等特点,用相关技术生产的半消光切片,质量接近台湾力鹏和德国巴斯夫,能够满足国内锦纶6高速纺用高性能切片的要求;相关装置最大程度地节省了工程投资,缩短了建设周期(22个月),为我国的锦纶6高性能切片生产开创了一条新路;在工艺和设备方面大胆采用了一系列创新技术,随着装置顺利投产和开车的一次成功,相关技术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为国内锦纶6切片聚合工业的发展积累了成功的经验。

    该项目形成了锦纶6连续聚合生产工艺、锦纶6连续聚合生产工艺中己内酰胺的回收方法、锦纶6连续聚合生产工艺中二氧化钛添加剂的配制、锦纶6聚合DCS控制装置等发明专利。整套装置涉及工艺设备总台数262台,其中定型设备123台,非标设备139台,部分设备的创新设计在国内属于首创,如锦纶6聚合新型萃取塔和锦纶6聚合新型干燥塔两项已荣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几点启示

    事实上,单线日产200吨锦纶聚合项目对业界的意义,已经超越了项目本身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它还促使业内对产业链合作方式,对中国锦纶产业的定位等进行重新思考。

    北京三联虹普公司与长乐力恒锦纶共同作为被鉴定方参与,开辟了技术鉴定的新模式。北京三联虹普新合纤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迪告诉记者,这种生产企业与工程企业联合参与鉴定的模式,体现出产业链横向更紧密地结合,是未来更多企业值得尝试的道路。三联虹普与力恒锦纶已有了多年的深入合作。“从第1期合作到第11期,我们的合作非常轻松和有效。对工程公司来讲,需要更为理解它的客户,能够鼓励它作更多的具有突破性的尝试,并有容忍失败的度量,而力恒做到了。”刘迪这样评价双方的合作。

    记得前段时间碰到欧瑞康巴马格的某负责人,他对记者讲出了同样的观点:“哪些企业能够给工程装备公司充分的理解和发挥空间,哪些企业就能够在技术进步方面更快获得突破。”他分析认为,中国的很多企业已经具备了这种品质,因此能够最快将技术、装备进步的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而另一些缺乏这种品质的企业,在竞争中明显越来越处于劣势。

    另一方面,该项目引发了业内人士对中国锦纶业定位的重新思考。记者问长乐力恒锦纶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建龙:“在世界锦纶产业中,您如何定位中国锦纶业?尤其是与中国台湾相比,大陆锦纶业的水平如何?”陈建龙很直率地回答:“力恒的技术装备和产品品质,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能够与台湾优势企业媲美。”看似答非所问,实则以小见大。陈建龙的自信还来自于国外同行的高度认可,巴斯夫总裁到力恒锦纶参观后十分惊讶并大加赞赏,提笔写道“中国的巴斯夫”。当然,单个企业的水平仍然难以代表中国锦纶行业的整体水平,但它正在悄然提示——中国锦纶业的春天终于来了。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佳)
查看评论】【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