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已成为我国纺织工业中最具前瞻性和战略机遇的新兴产业,其自身发展对推动纺织工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都承载着重大的责任,成为我国纺织行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2011年3月,工信部组织相关协会、院士、教授和企业专家对规划进行论证。5月末,征求相关部、委、局的意见,最后确定由工信部、发改委、质检总局联合发布《产业用纺织品十二五发展规划》,充分体现了国家政府部门对作为战略新兴产业重要组成之一的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重视。规划的主要指导思想是满足国民经济重点领域的需求,推动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实现发展强国的目标,全面提升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和相关领域的健康协调发展。
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李陵申认为,产业用纺织品要肩负起作为纺织工业新增长点的期望,就必须将技术进步放在首位,通过横向和纵向的配合,积极探索推动相关技术最终应用的有效方式。
焦点二 关键技术与设备联合攻关
以前在高新技术纤维基本需要进口的情况下,国内企业不可能对这些纤维制品加工和应用做系统深入的研究。“十一五”期间我国一批高新技术纤维产业化取得突破,而它们几乎百分之百是用于产业用纺织品的。国外企业单独或混合利用这些高新技术纤维,生产出多种织物,再辅以复合技术和后整理技术,创造了多种高技术的生物医用纺织品、高温气体过滤材料、永久性膜结构纺织材料、动力电池隔膜用纺织品以及纺织复合材料。
近年来产业用行业与纺织科研院所、高校与应用领域研究机构一起开展联合攻关,在高性能碳/碳复合材料、水处理中空纤维膜材料、高性能高温过滤材料、超细纤维革基布、高档交通工具内饰纺织品、高强高模聚乙烯及复合材料、数字化经编装备、高产节能水刺及复合非织造布生产设备等领域均取得突破,缩小了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对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来说,开展纤维材料功能优化设计、制品成型加工理论以及应用特性分析研究,就成了当前迫切的任务。同时,产品的应用评价技术开发也应当同时进行,为产业化应用创造必要的条件。
焦点三 中间产品同样需要品牌
作为终端产品的中间材料,产业用纺织品必须满足最终产品的结构特征、性能需求和成本制约,企业经营往往受制于配套产品的市场行为。特别是受到行业壁垒、技术壁垒、市场准入壁垒等现实问题的影响,许多产品自身难以形成独立的品牌,只能为终端品牌代工,致使大多数企业目前仍处于价值链的低端,这与技术纺织品的高附加值特征相悖。拿医疗卫生用非织造布而言,纸尿裤、卫生巾、湿纸巾等都拥有大众化知名品牌,可那些为其提供高质量非织造布卷材的生产商却很少被社会知晓,甚至连企业自身也没有考虑品牌创立问题。没有品牌,缺少影响力,也就没有渠道话语权,甚至进不了市场。
因为产业用纺织品处在产业链的中端,所以被下游应用领域强势控制着渠道,这就造成即使我们的高端医疗用纺织品获得国际认可,也可能由于多种原因难以进入国内市场。此外,汽车用纺织品作为零配件,其价值仅占总车的4%左右,但主机厂五花八门的技术要求和标准,令我们的企业只能疲于为上帝定制服务。
焦点四 资本市场“欲进还羞”
之前产业用纺织品企业蜂拥上市的热浪有所衰减,每每问到企业对资本市场的态度,他们都会适时将话题引开,以至于无法判断他们是真的没有短期内上市的打算,还是不想轻易泄露利用资本整合的战略机变。企业“弱化上市概念”的阶段性特征,一方面与市场状态有关,目前形势下进入资本市场是有一定风险的;另一方面,与企业的投资方向不明确有关。产业用纺织品领域新技术诞生速度很快,但成熟度普遍较差,加上各项政策不到位,大多数企业都处在持币观望阶段。因此对于上市融资后扩大投资规模的诉求并不强烈。
另有业内人士认为,企业此时上市不划算。真正的好企业,资金链不是问题,关键是融来资金怎么花,可眼下即使投资短期内也难有回报,貌似风险大过收益。但从长远来看,上市对行业整体发展和企业永续竞争非常有利。为了更好地发挥产业集群地方政府的推手作用,除了重点建设技术研发、产品检测、产业信息、人才培训、信用担保和创业辅导等公共服务平台,还要扩大服务领域,帮助企业进行资本运作,促进其尽快上市。
焦点五 产业集群数量稳步爬坡
目前中国产业用纺织品的集群化生存只是一个轮廓,距离理想中的成熟状态还差得很远。集群目前还处在知识外溢的简单复制层面,大企业带动了一批中小企业,但是这些企业除了替大企业消化订单外,似乎再无能力突破和超越。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应当是资金、人才、信息、物流等要素交流的集成体。集群当中不仅要有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链互动,还应当存在各种形态的智力支持。目前我国产业用纺织品的产业集中度较低、基础薄弱,且在“人口红利”下今后一段时间仍会继续加快服装、家纺产业发展。因此,产业用纺织品的绝对数量增长不难,但相对值增长就不是那么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