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 石化 >> 政策法规 >> 正文
成品油价或由三桶油自动依规调整 发改委不再通知
2011-11-4 来源:中国证券报
关键词:成品油 定价机制

    油企调价更灵活 油荒现象或缓解
 
    对于可能不久施行的成品油新定价机制,业内人士认为,由油企自动调价,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向市场化方向迈进了一大步,但仍需政府在油企上调价格时设好“防火墙”。未来,囤货、投机难度将加大,油荒或将因此有所缓解。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认为,这对于石油企业来说是重大利好。“以往调价都是第一时间下调,而要上调则不那么容易。而新机制下,未来油价将更贴近市场,石油公司也可以及时上调价格。”
    林伯强则认为,国内成品油需求增长快,处于“紧平衡”状态,现阶段内,短时间、局部的油荒无法完全避免。“但我们可以尝试通过这种机制的改革,使油荒‘更局部、更短暂’。”他称。

    库存难度增加 高用油企业将承压
 
    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如果能够实施,则意味着企业需要对油价的变动更为敏感,高油耗企业在增加库存储备时难度将有所增加。像交通运输类企业,由于运价涨幅空间较小,企业需要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来消化油价的变化。
    按照新的方案,成品油价的调整将更为市场化。有专家认为,新调价机制下,炼油企业可自动调整的区间很大。
    “如果新方案能够成行,此次调整将使成品油价格更加市场化,这是非常重要的进步,也是改革的方向。”上述专家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但他同时也表示了担心:由于我国成品油市场较为垄断,在政府逐步把定价权放开的过程中,企业如何公平的完成浮动定价,可能仍需要政府的监督和管理。
    作为基础能源,成品油价格的改革关系到各行各业。“很多企业为了规避油价变动所带来的成本增加,会有一定的成品油储备。如果价格变动更为频繁,可能会令这些企业的储油工作难度增加。”一位石油行业分析师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记者观察:成品油价改要标本兼治
 
    发改委不再发布调价通知,油价由“三桶油”自动对应调整,有利于走出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东边日出西边雨”的不同步怪圈。尽管如此,新规却可能使国内油价“涨多跌少”的局面更易出现。在机制改革的同时,要想做到不损害消费者的利益,有关部门还需在减少税费、破除垄断等方面付出更多努力。
    历史上,发改委每次调价,或多或少总能引来消费者的抱怨。实际上,消费者并非在意那套复杂的调价机制,他们所不满的是油价“易涨难落、涨快跌慢”的结果。但是,若行政的“防火墙”拆除,形成的结果并不一定会为消费者所乐见。
    10月上旬最近一次下调国内油价后,发改委价格司有关负责人在随后的答记者问时说明了这道“防火墙”的重要性。该负责人说,2008年底成品油定价机制实施以来,国内成品油价格共进行了16次调整,其中10升6降。期间,国内成品油价格按机制应提高70%以上,但实际仅上调了50%左右。考虑到国内经济形势、社会各方面承受能力等因素,国家不仅适当控制调价幅度,还经常推迟调价时间。
    在目前国际油价震荡上行的趋势下,“防火墙”的拆除与自动对应调整的实施,很可能使国内油价更加频繁地上调。单靠机制改革无法解决中国油价的困局。
    如何减少油价中的非成本因素,也是改革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发改委有关负责人曾表示,除产油国外,我国成品油的“裸价”是世界上最低的,但含税的销售价格则高于美国。
    目前,我国成品油价格中包含了消费税、增值税、城建税和教育附加等多种税费。以北京油价为例,以上税种占销售油价的35%以上。如果除去上述税费,成品油“裸价”确实低于美国。由此可见,国内油价逐步走高,并不仅仅是“国际惯例”,很大一部分原因还归结于有太多的“搭便车者”。
    单纯机制改革无法解决中国油价困局的另一原因是垄断坚冰依旧。“自动对应调整”的新机制意味着,三大石油公司在降价条件满足时,必须下调油价,但在涨价条件满足时,则可以选择不涨或少涨。但实际操作中,三大公司是否会善待消费者还有待观察。
    在现行成品油定价机制中,还有一条规定容易被人忽视,即:成品油零售企业可在不超过政府规定的汽、柴油最高零售价格的前提下,自主制定具体零售价格。但在实际操作中,鲜见三大公司主动降价销售。原因即在于,三大公司同时垄断原油进口、生产与销售,它们并没有降价的动力。
    有鉴于此,新机制如果实施,只能缓解当今中国油价的困局,而要根治这一困局最终让消费者满意,却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蓝剑)
查看评论】【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