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原油期货价格近日持续高涨,并突破90美元每桶,创下2008年10月以来的新高。据国家发改委监测显示,2010年国际市场油价震荡上行,年平均价格比2009年上涨28%左右。高企的国际油价加上国内近期出现的“油荒”,使人们不禁对正在推进的中国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建设出现了“某种担忧”。
2020年我国石油战略储备将达90天的进口量
2010年进入秋冬季以来,中国东部、南部许多地区突然出现严重的柴油供应短缺,但很快趋于缓解。分析人士认为,2007年12月成立的国家石油储备中心对应对类似成品油供应短缺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
据了解,我国建立石油战略储备的讨论始于2000年。当年,我国原油净进口量为6000万吨,对外依存度尚不到30%。但当时80%的进口原油却来自中东,进口依赖单一而漫长的海路。基于规避原油供应不足或中断风险的考虑,当年,发改委、交通部、海运公司、石油公司等方面组成讨论组,专题研究油源的多元化和建立石油储备问题。
2003年油价走高后,我国的原油进口量也大幅攀升。2003年8000万吨,2004年1.2亿吨,2007年更是增长至1.5亿吨,2009年首次突破2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已多年超过50%,建立石油储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变得越来越紧迫。
2007年12月18日,国家发改委宣布,中国国家石油储备中心正式成立,旨在加强中国战略石油储备建设,健全石油储备管理体系。决策层决定用15年时间,分三期完成石油储备基地的建设。
由政府投资的中国首期4个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分别位于浙江舟山和镇海、辽宁大连及山东黄岛,已于2008年全面投用。储备总量1640万立方米,约合1400万吨(按照BP统计资料的换算标准,1立方米原油相当于0.8581吨),相当于我国10余天原油进口量,加上国内21天进口量的商用石油储备能力,我国总的石油储备能力可达到30天原油进口量。
石油储备基地一期项目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城市,而在二期规划中,内陆地区将扮演重要角色。
去年9月末,新疆独山子国家石油储备项目开工,标志着第二期石油储备基地建设全面展开。根据计划,中国将开建8个二期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包括广东湛江和惠州、甘肃兰州、江苏金坛、辽宁锦州及天津等。
据悉,中国战略石油储备三期工程正在规划中,全国各省市都在争相竞争储备基地的审批,重庆市万州区、海南省和河北省曹妃甸等都有希望被选为三期工程的储油基地。
据了解,2020年整个项目一旦完成,中国的储备总规模将达到100天左右的石油净进口量,将国家石油储备能力提升到约8500万吨,相当于90天的石油净进口量,这也是国际能源署(IEA)规定的战略石油储备能力的“达标线”。
石油储备成功实施“低吸战略”
2010年12月28日,国家发改委称,2010年1—11月,中国已累计进口原油2.18亿吨,同比增长19.8%,预计全年石油对外依存度约为55%。
近年来我国原油进口数据显示,金融危机后,中国的原油进口在2009年4月已经明显恢复,自二季度开始原油进口持续保持高位,当年12月创下2126万吨的月度进口历史最高水平。
海关总署的统计显示,中国去年6月进口原油2227万吨,比2009年同期增长34%。去年上半年,原油月度进口量基本都维持在2000万吨左右。持续天量的原油进口量,引发市场普遍猜测,政府正在增加战略石油的储备。
实际上,中国原油战略储备被视作绝密内容,并不对外公布,国内唯一和库存相关的数据,来源于新华社每月末发布的一份石油库存数。这一数字并不涵盖国家战略储备,主要以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两大公司库存为主,并覆盖部分社会库存。
据中石油内部人士介绍,中石油有一个由10人组成的信息筛选和油价预测小组。这个研究部门很少被外界所知,它负责为中石油这个位列世界前五名的石油巨头,提供原油以及成品油的价格预测和市场决策。
这些决策信息被严格保密,按照月报、季报和年报的不同时间点,决定着中石油短期以及中期的市场行为。而国内的每个石油公司几乎都有类似的“智囊”部门。
事实上,早在2007年8月11日,第一批中国战略石油储备基地便已经开始注油。当日,一艘装载有14万吨俄罗斯乌拉尔原油的油轮靠泊在宁波算山码头,向18公里外的镇海基地战略石油储备库注油,这是镇海基地正式注入的第一批油。自当年8月以来,已经有300万桶俄罗斯乌拉尔原油被注入镇海基地,这一数量接近该基地设计总量的10%。此举也意味着中国战略石油储备体系实现零的突破。
镇海石油储备基地计划建设52个储油罐,每个油罐储油10万立方米,设计可储备石油520万立方米,合3270万桶。以2007年前5个月中国原油消费量平均701万桶/天为标准计算,镇海基地储油量相当于全国约4.6天的消费量。
中国石化镇海石油储备基地的工作人员表示,该石油储备基地第一批原油储备在2008年之前便已经完成,其进油价格在50美元/桶,随后油价上涨至147美元/桶。
2009年10月以后,世界经济走出低谷,开始缓慢复苏。其主要标志之一,就是国际油价开始企稳回升,每桶石油价格突破75美元大关。
“在油价上涨之前,已经建好的石油储备基地都已全部储油了。”参与石油储备的内部人士透露。据了解,2009年的原油价格最低点为春节前后的33美元/桶。业内人士透露:“即便是在春节,三大石油集团也没有停止进口原油的行动。”
据了解,2009年,中国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建设进展顺利。第一期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以58美元/桶的成本完成,其储量按2008年国内石油消费水平计,相当于全国13~14天的石油用量。
同时,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第二期工程已规划完毕,总库容2680万立方米,2009年部分项目已建成或正在建设中。企业商业石油储备建设也取得明显进展,国内石油企业已建立约3亿桶的商业原油储备能力,其中中石化和中石油分别占50%和40%。
当时,中国的储油成本平均为每桶58美元,而目前国际油价已经超过每桶90美元。
加快石油储备体系建设“刻不容缓”
据介绍,石油储备是一个体系化的建设过程,涉及总量、地区分布、所有制分布这些因素,现在,中国的石油储备体系化建设才真正开始,本质上就是构建政府储备与企业储备、战略储备与义务储备相结合的综合石油储备体系。
尽管我国第一批石油储备基地部分已经建成完工,从储油设施等硬件上保证了启动战略石油储备的基本条件。然而,构建石油储备体系还有一系列工作要做,像石油战略储备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储备营运管理机构的设立、储备油品的来源、储备资金的来源、新储备基地的选址、符合中国需求的储备规模等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业内专家强调,由于我国石油储备体系建设刚刚起步,使得我们在面临国内外市场供需失衡、市场供给不足而频频出现的大面积“油荒”时,难以短时间内保障油品供应,稳定油品市场秩序。因此,不论从国内市场还是从外部环境来看,加快推进我国石油储备体系建设“刻不容缓”。
据了解,1975年日本开始实施的《石油储备法》拉开了其战略资源储备制度的序幕。自1978年石油危机后日本启动国家石油储备制度以来,日本国家石油储备量已经从当年7天的用量迅速上升到2008年的102天。
如今,日本石油储备由经济产业省统一管理,以国家为主,民间为辅。根据《石油储备法》,国家、企业存储的石油必须至少分别供全国消费90天和60天。截至去年底,日本石油储备量约为6亿桶,政府和民间的储备量都在标准线之上。
事实上,参考欧美和日本经验,中国石油储备体系设计为四级,分别为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地方政府石油储备、国有石油公司商业储备以及其他中小型公司石油储备。
据了解,我国石油储备基地的选择需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要靠近深水港、铁路线、高速公路网,有优越的交通物流条件;二是要靠近大型炼油厂,在关键时刻储备基地可以就地加工出成品油,以供需要;三是靠近消费市场,尤其是在我国一期建设中,4个基地都分布在东南沿海石油消费量高的地区。
当然,石油储备基地的选择还需要考虑与我国石油进口国的地理位置因素,二期工程在新疆的选址就是考虑了这一点。
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增加石油储备库容,2010年8月,国家石油储备中心举行利用社会库容存储国储油的资格招标,6家中标企业的总库容能力为150万立方米,相当于大连国家石油储备基地总库容的一半。
数据显示,我国民营石油企业2.3亿吨的总储油量中,能够得到充分利用的库存容量仅为几十万吨,不到总量的百分之一,剩余的库存容量都被闲置,而且每年的维护、管理需要高昂的费用。
国家发改委相关人士表示,此次招投标有望形成双赢的局面,既能增强国家石油储备能力,又能拓宽民营油企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