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 石化 >> 行业动态 >> 正文
可燃冰奏响万亿蛋糕狂想曲 四上市公司受热捧
2011-1-14 来源:《证券日报》
关键词:可燃冰
    能源的日渐枯竭使得各种新能源被发现的新闻总能实现一石惊起千层浪的效果。概念的热炒和商业开采的技术短板,让可燃冰陷入了冰火两重天的境界。
    近日,一则关于我国南海发现194亿立方可燃冰的新闻让“可燃冰”概念股再次成为了热门话题,关于“可燃冰”的种种猜测及概念股清单开始频频见诸报端。受此利好消息的影响,泰山石油荣丰控股、准油股份、中国石化等皆受到热捧。
    相关上市公司称无开采计划
    与概念热炒相悖的是上市公司对可燃冰业务开展的冷漠反应。
    “这是几十年后的事情。”《证券日报》记者致电泰山石油、准油股份、中国石化等可燃冰概念股公司,对方皆表示近期内无开展可燃冰相关业务的计划。
    无独有偶。早在2009年9月,受可燃冰利好消息的影响,江钻股份股票价格持续两个交易日大涨,但随即,公司公开澄清称,并未生产用于可燃冰勘探和开采的钻头产品。
    一方面,股市受概念的影响而波动,另一方面,相关公司却反映冷淡,对于这种现状,中国石油大学孙长宇教授在接受《证券日报》采访时分析:“大家都知道石油总会用完的,虽然可燃冰也是一次性能源,但是,已勘探得知的储存量极大,利用率又极高,这都决定了可燃冰可以站在能源战略意义高度上。这一切都让它有了特殊意义。”
    对于现下的各种新能源运用,孙长宇说:“由于能源问题的日渐突出,核能、风能、水力、太阳能等其它形式的新能源被日渐热捧,但相较之下,这些能源都有很明显的劣势。”
    “无论是核能、风能还是其它新能源,相较于可燃冰,规模小都是不容忽视的缺陷,这些缺陷决定了它们不可能站到战略的高度之上。”孙长宇说。
    基于这种现状,即使相关公司一再澄清近期无开展可燃冰相关业务的计划,但却依旧挡不住概念之下的股价波动。鉴于目前探明的可燃冰多分布于海洋领域,有业内人士分析,在新一轮的资源争夺战中,以海洋石油开发为主的上市公司无论从财力还是技术层面上来看,都将独具优势。
    2020年后方有商业开采可能
    为在新一轮的能源大战中拔得头筹,各国纷纷出台政策支持可燃冰的研究和商业性开采。
    1998年,美国将可燃冰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能源列入国家级长远计划,并计划到2015年进行商业性试开采。
    公开资料显示,世界上至少有30个国家和地区在进行可燃冰的研究与勘探,我国从2002年起正式启动了对我国海域可燃冰资源调查与研究专项,执行时间为2002—2010年,该专项下设4个项目,其中包括我国海域可燃冰资源调查与评价、勘探开发技术、环境效应等。
    但是,受制于技术等因素,“目前,我国的可燃冰开发技术大部分还停留在实验阶段,实现大规模海下开采尚需时日。如果一切进展顺利,大概也要到2020年才能实现商业开采。”孙长宇说。
    孙长宇介绍,目前,我国海域可烯冰主要集中在南海北部、东沙、神狐等区域,2007年,我国成功获取了可燃冰实物样品,这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印度之后的第4个通过国家级研发计划在海底钻探获得可燃冰实物样品的国家。
    鉴于可燃冰的意义及长期投入科研的特性,国土资源部总工程师、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张洪涛曾公开呼吁,我国应把可燃冰的试开采项目列入“十二五”规划中。
    可燃冰的开采阶段分为勘探阶段、实验性开采阶段、商业性试开采阶段和商业开采阶段。只有根据商业性试开采阶段的结果作出可行性判断之后,才能决定某一地区的天然气水合物是否具有商业性开采的价值。
    而对我国可燃冰的研究进展,孙长宇分析认为:“十二五末大概可以进行试开采。目前探明的有很多,真正运用,还需要耐心等待。”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苒儿)
查看评论】【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