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 石化 >> 行业动态 >> 正文
可燃冰清洁能源“新宠” 开采不容忽视
2010-6-2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关键词:可燃冰 甲烷 天然气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替代清洁能源产品越来越多,在《中国石油2009年度社会责任报告》中了解到,中石油推行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源等清洁能源,可见,企业对节能减排工作脚步加快、时刻在科技创新。
    中国是第一个在陆域钻取可燃冰的国家,2009年6月,国土资源部在青海省祁连山南缘永久冻土带发现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即可燃冰。初步估算,可燃冰的远景资源量至少有350亿吨油当量。看到这里,相信你会更想了解什么是可燃冰?它的发现,有哪些好处呢?
    开采方案主要有三种
    第一是热解法:利用“可燃冰”在加温时分解的特性,使其由固态分解出甲烷蒸汽。但此方法难处在于不好收集。海底的多孔介质不是集中为“一片”,也不是一大块岩石,而是较为均匀地遍布着。如何布设管道并高效收集是急于解决的问题。
    方案二是降压法:有科学家提出将核废料埋入地底,利用核辐射效应使其分解。但它们都面临着和热解法同样布设管道并高效收集的问题。
    方案三是“置换法”:研究证实,将CO2液化(实现起来很容易),注入1500米以下的洋面(不一定非要到海底),就会生成二氧化碳水合物,它的比重比海水大,于是就会沉入海底。如果将CO2注射入海底的甲烷水合物储层,因CO2较之甲烷易于形成水合物,因而就可能将甲烷水合物中的甲烷分子“挤走”,从而将其置换出来。
    但如果“可燃冰”在开采中发生泄露,大量甲烷气体分解出来,经由海水进入大气层。甲烷的温室效应比CO2要大21倍,因此一旦这种泄露得不到控制,全球温室效应将迅速增大,大气升温后,海水温度也将随之升高、地层温度上升,这会造成海底的“可燃冰”的自动分解,引起恶性循环。因此,开采必须要受控,使释放出的甲烷气体都能被有效收集起来。
    针对可燃冰的开采问题,中国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祝有海博士也指出,我国对可燃冰还只是处于试生产阶段,目前开发主要面临三个问题:一是技术层面上有困难,我国开采天然气的技术比较成熟,但开发可燃冰要比开发天然气多一道程序。而且开发不当,会造成天然气泄露。二是在成本方面,究竟开采合算不合算。假如油价降低,是否会增加开发成本,也是值得考虑的。三是环境问题,假如开发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那它的开发也是没有意义的。实际上所有的能源开采都会不同程度的对环境造成损害,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可燃冰在可以控制的状态下开发则是可行的。
    假设可燃冰开采问题解决,对中国清洁能源技术的进步得到了更为深刻的认可,有业内人士分析称,由于开采成本极高,且属于战略性资源,未来的“可燃冰”市场极可能成为大型企业,尤其是国企的“香饽饽”。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苒儿)
查看评论】【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