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 石化 >> 行业动态 >> 正文
中国石油落子西南解困马六甲
2010-9-10 来源:经济参考报
关键词:中国石油集团 中缅原油管道 天然气管道 中哈原油管道
  进入金秋9月,中国石油集团在西南地区的战略布局引人关注:8日,其广西钦州1000万吨/年炼油工程竣工投产;10日,其云南昆明1000万吨/年炼油项目悄然启动;同一天,中缅原油管道和天然气管道中国段宣告开工。
  分析人士认为,两条跨国油气管道,两大石油炼化工程,中石油在西南地区连落四子,不仅彰显了这家国内最大的油气生产商布局西南与中石化展开市场竞争的勃勃雄心,同时也对破解我国能源“马六甲困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意义重大。
  据了解,我国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石油天然气等高效能源的需求日渐上升。2009年进口原油超过2亿吨,对外依存度达到52%。长期以来,中国原油进口的主要路径是通过马六甲海峡运输回国,由此形成高度依赖马六甲海峡的“马六甲困局”。
  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周大地接受《经济参考报》采访时表示,为改变高度依赖马六甲海峡的能源进口格局,我国近年来开始实施油气进口多元化战略。在西北,中哈原油管道、中亚天然气管道相继建成投产;在东北,中俄原油管道也有望今年底竣工;在西南,中缅原油和中缅天然气两条管道开工建设。三大陆上管运通道与海上航运通道一起,形成了中国油气进口的四大战略通道。
  这其中,中缅天然气管道输送的是缅甸西海天然气,经保山、大理、楚雄、昆明、曲靖进入贵州,最终到达广西南宁,年输气120亿立方米,管道全长2806公里;而中缅原油管道起于缅甸西海岸马德岛,经缅甸若开邦、马圭省、曼德勒省和掸邦,从云南瑞丽进入中国,缅甸境内全长771公里,中国境内全长1631公里,管道设计运输能力2200万吨/年。
  数据显示,中哈原油管道输送能力已突破2000万吨/年;中俄原油管道设计输送能力将达3000万吨/年;中缅原油管道按照2200万吨/年的设计能力计算,三大原油管道进口能力将超过7000万吨/年,占到中国原油总进口量的1/3。
  记者注意到,按照中石油集团公司与缅甸联邦能源部在2009年6月签署的《谅解备忘录》,中缅原油管道项目除了原油管道、储运设施及其附属设施以外,还包括在缅甸马德岛建设的一个可从超大型油轮卸载原油的码头。
  “这意味着,我国从中东及非洲等海外地区采购的原油,将由该码头转经中缅原油管道直接运往国内。”周大地分析说,“尽管中缅原油管道2200万吨/年的输送能力只是我国原油进口的一小部分,可其战略意义不可小觑。一方面,管道绕开马六甲海峡,不仅能缩短至少1200公里的路程,从而降低运输成本,更重要的还可缓解和降低原油进口高度依赖马六甲所带来的压力和风险;另一方面,该管道原油输往我国西南地区,将改变长期以来西南地区油品不足的局面。”
  此外,与中缅原油管道工程相“配套”,广西石化1000万吨/年炼油工程的竣工和云南石化1000万吨/年炼油工程的启动,这既是中石油为缓解我国西南地区油品紧张局面的重要举措,同时也被认为是中石油在国内市场竞争中走出的一步好棋。
  按照最初的划分,南方市场是中石化的势力范围,中石油则长期盘踞北方。受资源制约,西南地区成品油市场长期不足,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仅广西、贵州、云南三省成品油需求就达1500万吨,绝大部分依靠北油南运和东油西送,运输成本高。
  “中缅原油管道工程为中石油以西南地区为突破口进入南方市场提供了机遇。”一位市场分析人士告诉记者,仅以广西石化炼油工程为例,项目达产后,每年可向西南地区供应830万吨汽油、柴油、航空煤油、液化石油气等燃料,可大大缓解西南地区成品油短缺的局面;云南1000万吨/年炼油项目的启动,下一步或将加剧西南乃至整个南方成品油市场竞争格局。
  中石油有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国家炼油工业“十一五”规划的重点项目,广西石化1000万吨/年炼油工程总投资151亿元,是广西迄今为止单项投资最大的项目,也是中国石油贯彻落实的重大举措,其不仅填补了西南地区没有大型炼油企业的空白,同时对推进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升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蓝剑)
查看评论】【 】【打印】【关闭